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共鸣写作》,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写出让人有共鸣的文章,应该如何论证和说服。
作者崔西·霍尔,一位媒体人,从业30余年,曾任《纽约时报》社会评论版的负责人。
1.听书笔记
01)今天的说服不再是单纯的逻辑和事实展示,而更加趋向是一个建立信任、情感共鸣和真实交流的过程。
02)如果想让别人听你的,首先要做的是听他们说了什么。不仅要听,还要会问,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倾听。
03)如何更有同理心?一大关键是减少和避免评断,少说是什么,多问为什么。
04)在今天的传播环境里,我们必须学会挖掘能令人感到新奇和震撼的事实,用这些事实去撬动读者。它可以是亲身经历和独特观察,如此才能吸引人。
05)如何遣词造句?避免长句,多用短句。要写得具体,有细节,才生动。尽量不使用术语,降低理解门槛。
2. 听书感想
今时今日,随着传播技术和渠道的变化,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不再那么突出。
文章承担的更多角色,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人之间的沟通媒介。
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在发声,文章是相互沟通的一种形式。
它承担的作用,主要包括提供信息价值、认知价值和情绪价值。
而最后一种情绪价值,愈发不容忽视,在某些情境下,它呼应了阅读者的情绪,引导了公众的情绪。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需要认识到的是:
写作也是沟通,主打一个共鸣。
需要关注的是,写作有没有对象感,自己的表达,自身的情感,对象是谁,他是如何认知、如何感受的,不然无法形成沟通。
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很容易说理有余,共鸣不足,遭遇自说自话的尴尬。
在写作的时候,自己是怎样的情境,具有哪些所思所想,这些都可以成为表达内容,不怕具体详细,因为大道理谁都懂,反倒是小细节才打动人。
格外关注的一点是,我们可以表达自己,不过却要避免以己度人。
虽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的群体中,有一些共性存在,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实的生活。
人们面对着其中的种种情境、问题,有自己的判断、取舍,甚至是苦衷。
很多时候,彼之蜜糖,我之砒霜,可以表达自己,可是别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
在这个时代,写作者的机会很多,非文字的表达者也是如此,享受到很多共鸣带来的红利,相应的,也承担着一些风险。
有些时候,自顾自的表达,任性的表达,局限于个人视角的表达,无益于相互理解,反而是打破了共识,消解了共鸣。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