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658123/341c1df04c46744a.jpg)
内容简介:
苏茜很小就知道,她的人生不属于自己,不能用家族的姓氏,不能有自己的梦想,她活着的使命便是追寻真相,找出围绕在她外祖母身上的谜团,缝补自己遗失在童年里的人生。
40年前,苏茜的外祖母莉莉安被指控犯下“叛国罪”,之后悄然失踪。2013年,苏茜在勃朗峰找到了探寻真相的重要线索,却在那里失去了此生最爱的人。《纽约时报》记者安德鲁?斯迪曼被苏茜的勇敢和智慧打动,早已对生活丧失信念的他决定帮助苏茜查找真相,也借此重建自己的人生。调查处处潜藏危险,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与死亡相伴生。然而有一种情感比恐惧更强大,他们奔走在纽约城和极地冰川之间,努力要揭开隐藏在这个时代里最危险的真相。
作者简介:
马克•李维(Marc Levy):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法国作家,作品热销全球49个国家,总销量超过30,000,000册,连续12年蝉联“法国最畅销作家”,拥有让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只看两页书稿,就重金购下电影版权的神奇魅力。已在中国出版畅销书《偷影子的人》《伊斯坦布尔假期》《如果一切重来》。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马克•李维的第14部作品,该书将马克•李维温柔细腻的写作风格和悬念迭起的叙事结构完美结合,一经出版就迅速登上畅销书榜,法国本土销量超越《偷影子的人》,是全球马克•李维书迷最想拥有的作品。整个故事情节跌宕、温柔感人,将亲情、爱情、追寻和救赎等多种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悬念层层推进,情节动人心弦,是一部追寻人生真相、直面内心缺失的疗愈之书。
精彩书评:
壹:
当外婆背负骂名人间蒸发,母亲遭受打击沦为酒鬼,家族声誉、前程瞬间轰塌,所有证据湮没难寻的时候,你要做的或者说你能做的是什么?这就是《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摆在苏茜面前的选择。苏茜选择了——寻找。这样秘密的艰难的寻找注定了——只要开始,就是千山万水。
苏茜研究了所有空难的资料,苏茜登门向沙米尔拜师学习登山,苏茜决定在冬季挑战海拔4800米的勃朗峰,苏茜做了所有人看来疯狂到不可思议的事。但,我想说的是,居然有人明知将冒着生命危险,仍旧心甘情愿陪她去疯狂。只因“我爱你。你来敲我家门的那天我就爱上你了”。在风雪肆虐的山峰上吃力攀爬的他们遭遇雪崩,滑落进山间缝隙,意味着连救援队搜寻他们的可能也成为空话。在这样的状态下,受了重伤的沙米尔说:“如果你不能预见事情的全貌,那就一步步地来。如果你能依次完成每一步,那么这些微小的成功最终会帮助你实现那个大的目标”。
侥幸的是,苏茜在绝境中居然找到了自己的目标——遇难的飞机驾驶舱,但这也是某种必然,与她之前的设想不谋而合,而她正是为了这个理由赌上了自己和沙米尔的性命。生死一线之间,沙米尔为爱选择了放弃自己。
这一段落的描写尽管是开篇,但我始终认为它才是全书的华彩。苏茜为了揭开自己的谜团,永失所爱。让人不禁开始怀疑这样一种寻找的所得与所失之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之后的苏茜,当她背负了家族和爱人的双重重累的时候,这种寻找是否已变为一种执念?变为一种不得不为的强迫?当一步步的所作所为变成了像滚雪球一样的重压的时候,我们已经无从考量苏茜之后的举动的真正动机。
马克•李维的叙事有着特有的机巧,这种手法不同于《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的深奥谜题中的玄机重重。因为同是“寻找”的主题,我总是在不自禁地将它们一再比较。马克•李维是善于打回旋球的球手,他的故事布局在于将一环环的推进变为一个个的小意外。也就是说,当你渴望挑战自己的智力尤其是逻辑的严密的时候,你就去读丹•布朗,当你愿意被不断出现的小状况打扰的时候,可以读读马克•李维。这样的机巧在书中比比皆是——
“每个人都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迹,把安德鲁•斯迪曼留在了冰冷的死亡里”。如果说之前雪峰上的一幕让我震撼的话,这段可以说是全书最大的欺骗,很精彩。
“我十一岁的时候就已经不再天真了,就在那个杂货铺老板报警的那天。我去他的店里买糕点,他却报警说我偷了两块巧克力,警察把我带到了警署”。
“男人走进了二层的浴室,看着镜中的自己,小心地摘下了粘上的胡子和花白的头发。除掉了伪装之后,他看起来至少年轻了二十岁”。
种种类似于这样的意外,在书中随处可见。就是这样的一个个小包袱,推进了阅读的趣味。就连杀人凶手阿什顿的身份,也是最大的意外。
与苏茜的执念不同,安德鲁也有自己的执念,关于前妻——“我只要一想到她会把心事说给别人听、照顾他、问他今天过得怎么样、和他过我们之前的生活……我做不到”。“我们可以找个人来排解孤独,可以和某个人一起过日子,来消化上一段感情,可也许对之前的人的记忆一直存在。我们跟一个人说话,也许听到的是另一个人的声音,看着说话人的眼睛,其实心里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人”。
这种细腻是马克•李维式的。如果就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紧凑来讲,我认为马克•李维绝不是丹•布朗的对手,马克•李维的擅长在于情感与悬念。即使在“寻找”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每个人生命中的重大母题的诠释中,马克•李维也稍稍显得一厢情愿,如果说沙米尔的为爱牺牲还有某种逻辑在其中的话,安德鲁的一路相随多少显得有些勉强。而主人公苏茜的性格也略显苍白。倒是马克•李维的情感比他们来得更充沛。
勇气,是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苏茜或者说马克•李维一直在强调。但我不能认同。在书中,你能握住的情感,是爱。无论是苏茜对外婆对母亲对沙米尔的情感,还是外婆作出重大牺牲的动机,都是源于爱。勇气,只是一种行动的催化剂。
贰:
“冷战期间,所有的间谍机构都用《先驱导报》上的小广告来传递信息,很多绝密的消息都是这样悄无声息地送了出去。后来,反间谍机构知道了这一点,每天早晨都会仔细地读每一则告示,看其中是不是隐含了什么。看,我找到写给我们的那条信息了。”苏茜用手指着一则告示说。
因为有《偷影子的人》在先,先入为主地以为马克•李维的这本新书《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又会是一部带着小清新色彩的疗愈作品,但翻开看才知道,这本小说风格与之前大不同,有爱情,有悬疑,有对国家兴亡的忧心,有对家族耻辱的思考。“缝补内心缺失,还原人生真相。”这两句话精准概括了故事的内核。
小说以惊心动魄的雪山事故开场,亲密爱侣坠落冰崖,还以为是场意外,竟然是女主角苏茜一手炮制。她费尽苦心安排这样一场“事故”,无非是想找到多年前坠落山谷的飞机。残骸呈现在眼前,里面或许就藏着为先人洗脱罪名的重要证据。然而,这次探索夺走了爱人的性命。当沙米尔用刀割断绳索,自愿坠落冰崖只为保全苏茜的性命,苏茜就多背负了一项罪名。她再感受不到爱人的体温,再没有身旁贴心的守候,她苦苦追寻的答案尚未揭晓,却丢失了身旁最后一位亲人。由此,她再不敢上任何一张温暖的床,永远都只能在冰冷的地板上浅浅入睡。
如果说“为家族洗刷耻辱,以行动光耀门楣”是支撑苏茜活下去的动力,那么“还原事件的真相,做新闻业界的良心”便是安德鲁忠实于岗位的精神支柱。“救火车在哈得孙河的沿岸飞驰,我当时躺在车里,徘徊在生死之间,准确地说是离死亡更近一点儿。我的世界里没有一点儿光明,我听不到天使的呼唤,《圣经》里说的一切都没有发生,但是我看到了很多其他事情。现在,我不知道自己的信仰究竟是什么。也许我信仰的只有生命,我敬畏生命,却无惧冒险。”
安德鲁由于报道敏感事件而受到牵连,职业前途岌岌可危。但是他仍不甘心向主编低头,去报道那些花边新闻和无聊的小事。“对于记者来说,真相是最好的春药。”受到这剂“春药”的蛊惑,安德鲁盯上了神秘的苏茜,他知道她一定有秘密瞒着他,却不知道已经掉进了苏茜惊心布置下的迷局。
应了法国人的浪漫天性,故事从爱情开始,层层铺垫,经过一系列的慢热暧昧才转到“悬疑”的故事内核。看似顺理成章,却又横生枝节;看似柳暗花明,忽又山穷水尽。幕后黑手不断换位,苏茜和安德鲁从命运的掌控者沦为别人掌心棋子。
“我只是想有一位外祖母,能告诉她我不敢告诉父母的事情,从她那里获得有益的建议。我需要证明她的清白,这也是为她的生命寻找意义,而不是摧毁她的生命。我是假托别人的名字生活的,合适的时候,我想重新使用沃克这个姓氏,我会以此为傲。”女主角如是说。但是她看似简单朴实的愿望,连接的却是统治阶层杀人灭口的阴谋。
当权者一直担心巴拿马运河的通航问题,这是唯一不用经过“咆哮西风带”又可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路。巴拿马运河里每年要通行三十亿吨货物,这抵得上一个中美洲小国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开辟北方航路就有了非常大的战略意义。但是北冰洋上的浮冰就成了最大障碍。炸碎这些冰盖,将让无数大财团收获丰厚利润。
另外世界石油储量的40%都在北极的冰盖下面,但只要冰不融化,就没有人可以开采。这些石油可以带来至少七万亿美元的经济收益。不管是飓风,还是海啸,还是干旱、饥饿,或是海平面上升,一切都没有七万亿美元重要,近四十年的时间里,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对北冰洋领海主权的争夺从没停止过。
基于这个事实基础,马克•李维为我们写了一本立意高远的现实主义小说。它的写作参考了《石油帝国:一步石油争夺战的史诗》《沉默的雪:北冰洋的慢性中》《石油时代》《苏维埃化的北冰洋》等历史、经济题材书籍,反映了作者对石油及北冰洋地带地缘政治的关注。在白雪皑皑的冰川覆盖下藏着我们不知道的石油宝藏,正如马克•李维这本小说里面蕴含着的作者对政治、历史、民生的浓厚的关怀。
两位如何逃脱一轮又一轮的监视,如何在连环追杀之后保全性命,如何破解外祖母留下的《雪姑娘》谜团,如何洗刷家族的耻辱让埋没已久的姓氏重见天日,如何走出往日恋情的阴影让自己重新找回爱与被爱的勇气……两个在颠沛流离中寻找缺少的爱与安全的人,定要通过不妥协的抗争找回最渴望的宁静与自由。
叁:
很久没看到一本推理小说中拥有着满满的爱,这些爱其实在我眼中真的是感动,可是有些爱应该被埋藏在自己的心中,然后重新走向希望。
我第一次看马克•李维的书,法国的作家,有一种小浪漫的气息。本书分为六章,从结构上,倒叙的推理的顺序,当然真相是在最后的时刻才会揭晓。从内容上来说,整个文章以“爱”这个词笼罩,所有的事情皆有爱的成分。爱又分为国家之爱,友情之爱,亲人之爱,同性之爱,执着之爱,每一份爱都要付出极大的勇气,要保护好它。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什么,当你看到书名和那朦胧的半脸,你会想到什么?是惊吓,还是死亡。书中说比恐惧更强烈的是勇敢!在我看来,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勇气地面对失去,重新站起,执着追求,舍得放下,最后走向新的生活。
女主人公苏茜,就是这样的人,她在整个推理事件中,展现了一个人从阴影走出,面对失去,终于放下,重新站起走向新的希望。她是一个固执坚强的女人,为了家族的荣誉,她一步步地走向黑暗,当她最后揭开真相,她也放下了,她也成长了。我很喜欢她,因为她有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生活的希望,她执着家族的荣誉,执着对家人的爱,她为了这份执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沙米尔的死对她很大的打击,但是她还是站了起来。
主人公安德鲁,他的身上有着执着,无论对前妻的爱还是为了帮助苏茜,他用他的执着打开了生活新的方向。
克诺夫,本书中最关键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推进事件的发展,他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勇敢地面对参议员的爱,这份爱让他一直保护着苏茜,这份爱让他放弃了生命。
本书的故事是以找回家族荣誉为线索,最终上升为对国家机密的保护。展现了两大荣誉,家族荣誉和国家荣誉。国家的利益大于一切,虽然苏茜最终揭开了真相,保护了家庭的荣誉,但是她还是选择了沉默,克诺夫在死前还是捍卫着国家的荣誉,不让安德鲁报道出真实。
我对书中的一些细节还是存有疑问的。1.虽然知道克诺夫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组织,可是伊莱亚斯的出现,我还是觉得有点突然,他是最高的领导人吗?2.在文章的开端,安德鲁通过死亡梦境就认识克诺夫,这是暗示吗?他只是一个记者,并不认识克诺夫,为什么会梦到他?
读完了,深深地瞅着最后的结局---在细腻的情感中,剥开层层迷雾。。。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
公众号搜索:pengdiar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