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聊聊NBA
NBA in MBA,MBA in NBA—— 我为什么在此时

NBA in MBA,MBA in NBA—— 我为什么在此时

作者: NBAxMBA | 来源:发表于2019-11-22 09:45 被阅读0次

    我的NBA看球生涯,赶上了乔丹最后一个总冠军的赛季;我研究生毕业时,刚好科比拿到单飞后的第一个总冠军,紧接着老科连庄。毕业和开始工作的2009年,也是库里登陆NBA的开始。

    我还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我们那届的得分王,如果换作今天,我那时应该会被叫做“小库里”,因为投篮挺准,尤其是三分球。得到得分王这个殊荣很简单,因为我们学院那一级男同学才17个人(其中我们班是七匹狼),女同学是64人。据厦大官方统计,新闻传播学院今年继续称霸厦大男女比例最失调榜首。

    我的NBA记者生涯,在我硕士毕业之前,始于北京奥运会。那时候,我已基本写好以NBA报道为主题的硕士毕业论文,和已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北京土著薛雷,通过中英文笔试和面试后,从大约600位应聘者突围成功。

    我们俩经常负责写专题大稿,写专题大稿的还有一位特约撰稿人,就是专注网络大神十余年的“张公子”张佳玮。张佳玮文笔最具神韵,薛雷则是文青范,文字唯美中略带忧伤,而我那时候文思和文风都比较窄,就是喜欢一如既往地搞笑,或说扯淡。张佳玮下笔如有神,不用看比赛都能写出现场感很强的稿子;我因为行文快很少加过夜班,薛雷的妙笔往往来自深夜,而且慢工出细活。当然,这都是英文还不错的一伙人。

    写了不到一个月,我就因为水土不服、长时间伏案码字,以至于受到肩膜炎折磨。“伤愈归来”后,和老套的武侠小说路数有点像,我突然功力大涨,有几期作品还打破了当时报纸文章被新浪转载的记录。新浪在11年前之于NBA在中国的地位,类似如今腾讯之于NBA在中国的地位。其中,《老尼尔森的变脸绝活》《当今中锋的9种活法》等文还内销转出口,被美国的华文媒体广泛转载。

    我的NBA记者生涯结束得也很快,就在宣布把我派往美国采访季后赛和总决赛之时。那时候我年轻气盛,一心坚持写自己风格的文字,而且固执地认为被转载的文章风格、读者来信(我们会在每周花一两个小时,拆开读者们写来的信函读出来;这个程序,和每周在隔壁体育总局的篮球馆打2个晚上的社内全场对抗赛、赛后集体洗北方人喜闻乐见、南方人奔溃抓狂的公共大澡堂,都是保留节目)点名喜欢我的独特文风即可证明。作为中国篮协的官方报纸,我们的读者对象是中学生,我认为他们应该喜欢活泼风趣的文章,而不是一本正经像张卫平说战术的“电器说明文”。因为我的固执,不幸被领导重点关注(当然,对于我们的头儿,也就是苏群的同班同学兼死对头谭杰,我还是很尊敬和佩服的),因为不服水土、不服领导,我在某天写好第二天负责的2版报道,然后坐着30多个小时的慢火车摇回了厦门。

    那时候我的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工作、生活在厦门的人,难道还有不幸福的吗?”可见当时心理还比较低幼。那时候,我没有预料到厦门的今天,就像我始终不明白,我们读研时的曾厝垵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游客究竟为什么蜂拥挤向曾厝垵?这是我心目中的世界未解之谜,之首。

    回厦的我已经错过了新华社福建分社的招聘考试,后来考南方报业未成的第二天凌晨回到厦门考某报社,最后一轮面试时,考虑到要先从夜编做起,我就在犹豫摇摆之中放弃了。后来有消息说,在那场包下整个小学所有教室的笔试中,我排名靠前,放弃了有些可惜。

    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不过是纸媒的最后疯狂,电脑在已经革传统纸媒的命,更不必说后来的移动互联网。

    2019年初,《篮球报》也做完了最后一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说到底,我们都败给了时代。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寒意尚存,我进入了厦门的一家实业型民营企业集团,供职到今已过10年,闲时则看看NBA聊以为乐。当年一起写NBA的人,就如《那些花儿》唱的那样,各自奔天涯。此前报道CBA,后来顶替我去采访NBA季后赛、总决赛的林琨毅到安踏厦门总部当体育经纪人,老好人范兆明坚持到《篮球报》最后一期,薛雷辗转《体坛周报》、《新京报》,毛大庆的优客工场,目前到阿里大文娱板块做公关。其他人,各安天命,不在我的关心范围之列。

    企业的工作,都是一些点点滴滴的事,最终也算实现了10年前定下的阶段性目标,包括工作的、生活的。甚至,在刚开始工作几年的业余时间,我甚至半路出家应约写起了演出剧本,根据剧本编排的演出居然一路拿了一个国家级,十几个省级、市级的第一名、一等奖,还参与捧红了厦门六中艺术团。在工作之余,我最乐于展示的身份,还是NBA记者、业余剧作家。

    如果说如今和NBA还有哪些实质性关联的话,就是我自主开发了NBA x MBA系列课程,分别叫《向NBA学企业管理》、《向NBA学职业发展》,这三年来新员工封闭式培训期间向年轻的毕业生上课,平时也通过基层走访、视频会议系统向大家讲授这些课程,还因此获得了不少年轻同事们的喜欢。这也是我开通本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来源和信心支撑。

    目前,我已受邀中国企业500强、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Fesco的福建公司以及厦门理工学院,围绕上述2个课程,做过沙龙与讲座分享。

    选择NBA在中国爆雷的这个赛季开启相关研究和写作,是因为刚好可以放弃传统的写赛事的视角,聚焦NBA对于MBA,对于企业管理能提供的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我工已超十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对于企业管理,尤其是分管过的人资、行政、企划、品牌、公关等方面,我也积攒了足够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这个时间点写NBA x MBA系列文章,才有望实现“让NBA更有益,让MBA更有趣”的目标。

    11年前我犯肩膜炎时,到报社隔壁的国家体育总局医院做理疗,其间居然还获得了某运动队国家队主教练的羡慕,说我年纪轻轻就是NBA记者,牛逼啊!我一直也把NBA当成“牛逼啊”的简称,尤其在欣赏NBA比赛时,看到令人血脉偾张的精彩扣篮、绝杀、过人、助攻、盖帽...我都会在嘴上或者心里如此欢呼;看到喜欢的球队、球星令人失望的表现,却往往又在嘴上、心里骂娘,简称MBA的“麻痹(你们知道是另外哪两个字)啊”此时就派上了用场。至于工作场合,同事们有时候会盛赞我“NBA”,也有时候心里难免有委屈、不甘、愤怒等情绪,想飚“MBA”。

    当社会上推崇年轻人斜杠的时候,此刻我业余时间开公众号仍属于暗杠。所以,也请大家支持理解,不要抬杠。

    三点声明:

    1. 本人的所有言论仅代表本人观点,与单位、与他人无关;

    2. 本公众号会引用NBA、企业界的真实案例;也会在进行必要处理后讲述我所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但谢绝对号入座。

    3. 本公众号只谈风月,不谈政治。

    Welcome to NBA x MBA!

    因本人是由微信公众号开始写这个专题研究,目前已有7万来字的论述,预计将在超15万字以后开始找出版社尝试出版。半个月之后,预计2个平台将实现略有内容差别的同步更新,敬请微信扫码关注。

    欢迎理性讨论留言,非喜勿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BA in MBA,MBA in NBA—— 我为什么在此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rf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