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从前慢》
我的同事德语翻译译员,你或许对他并不陌生。
就是那个吃饭习惯心不在焉地翻阅手机;开会时趁领导不注意摆弄手机;走路时若有所思地看手机;陪同翻译,时不时会漫不经心地掏出手机;洗澡把手机带进浴室,播放视频;睡前抱着手机说晚安;醒来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刷微信......
看一部电影,听一首歌,见一个老友,读一篇文章,去一个地方,哪怕是做一顿饭......他要花大量的时间构思一段字斟句酌的文字,配上一幅看上去文艺有格调的图片,然后新建一个地址,发送。
接下来,他便时常关注朋友圈的动态,有人点赞,有人评论,他会立刻点开那个醒目的红色提示,因有人与他互动而暗喜,然后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来组织语言回复。
如果没人评论,没人点赞,他会失落,分析原因。久而久之,他摸索出什么样的内容,容易获得高“赞”。什么样的内容,很有可能无人问津。他的日常,死在了那个方寸大的手机里。
死了真实死在手机里的人,每天死掉了什么?
1.死了真实
你和家人、朋友团坐在饭桌前。一道一道品貌诱人的菜肴纷纷上桌,咽着吃货的口水,即使饥肠辘辘,也要让你那5寸大屏手机最先将佳肴宠幸一番。拍照、修图、配文、发布。
转发到朋友圈的东西,内容与人之间似乎存在某种联系。
很多时候,转发的内容没怎么看,感觉图美,标题诱惑,内容煽情,就觉得品味格调匹配,转了。
一连自拍了几十张,选几张心仪的,磨皮滤镜,一键变美,放大眼睛,调尖下巴,鱼尾毛孔痘痕统统不见了,会心一笑,九宫格PO到了朋友圈。喜不自禁地等待“赞”。
其实,大家都挺忙的,你没有那么多观众。通讯录中大多数好友,都是以看客的身份,扮演着假粉。
死了生活2.死了生活
“不带手机会死,不开手机会慌”,已经成了许多人共有的“病”。
上课、下班、排队、去洗手间、聚会......时时刻刻离不开手机。到处找WiFi,有WiFi不上网,就感觉亏了。睡前玩儿手机,醒来继续捣鼓......
休息时做道菜,摆个水果拼盘,榨杯果汁,本是可以美好享受的慢生活。做好后摆拍,不满意,再拍,360°拍完,修好,发送。
然后,菜凉了,果汁不鲜了,怏怏不乐地看着“成果”,提不起兴致。
你和朋友同行,一路上电话不断,根本无暇欣赏沿途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为什么不关手机?你说:关机心里不安,万一错过什么事。夜里,提示灯一闪一闪,好像有忙无止境的事情。
你遗失的不仅是风景,还有适当慢节奏的步调;你错过的不是什么大事,而是感受生活的身心。
美国心理学家佛洛姆说:“在你爱别人之前,要先爱自己。因为你自己是人,你连自己这个人都不能爱,哪有资格去爱别人?”
死了亲情3.死了亲情
饭桌上,你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方寸之间。低着头,手指在屏幕上“起舞弄清影”,偶尔将渐渐失去温度的饭菜送进口中。父母面面相觑,欲言又止。
你对手机爱不释手。孩子放学回家,不开灯的屋子里,唯一的光亮,来自你的手机。你沉浸在网络的旋涡里,你忘了幸福的小家需要经营。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面对爱你的人,你却用对手机的迷恋,以冷漠的心,掘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你这么卖力,起早贪黑地刷,手机有没有给你颁个最忠实粉丝奖,给你发工资了吗?
死了时间4.死了时间
睡前你躺在床上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开始刷朋友圈;
然后,强迫症患者的你逐一点开那些“消息免打扰”带着小红点的群聊,翻阅几乎无用的信息;
一个群里开始了红包接龙,为那几毛几分盯着聊天界面久久,生怕错过;
另一个群里玩起了成语接龙的游戏,群机器人管理员每出一道新题,都会自动@全体成员,你多次想退出群聊,却担心群主有意见。
一一点开知乎、交友、日报、头条APP......等你全部退出,发现已经凌晨1点多。有人在朋友圈熬夜晒加班,你抱着手机取暖依旧寂寞空虚冷。
手机于无形之中,不仅吞噬了我们的工作时间,还消耗了我们的休息时间。
死了友谊5.死了友谊
早期的朋友圈简单干净,都是身边熟悉的人,它是亲密型社交工具,把QQ空间落出好几条街。
后来,同事、客户、邻居、群里有过只言片语交流,甚至完全陌生无交集的人都加了微信,看着通讯录中千余人,
迟迟拉不到尽头,却没有几个想点开头像,有说话欲望的。
你有一段时间忙得分身乏术,没刷朋友圈,也明显减少了发布动态的频率。
这期间,你错过了大学同学在朋友圈宣布婚礼圆满结束的幸福心情;同事在朋友圈直播娃娃的成长历程;谁去了乞力马扎罗,发了一连串或许连他自己都陌生的定位字符;朋友领证、卖车、买房......
但你发现,你却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
纠结再三,你退了几十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群。手机瞬间轻盈了,眼前清净了,却收到群主的信息:以后再也不带你玩了!!!
当你不再好奇别人的生活,不通过朋友圈来找寻存在感,不再担心谁的更新你没评论,没点赞,面对“不回微信却发朋友圈”“不回微信却给别人点赞”的质疑、埋怨,面对那些无用的堆积成山的聊天记录时,你撇撇嘴,坚持做回自己。
不妨闲暇时,约上三两好友,面对面畅聊。点赞,只需一根手指机械地操作,它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实际上,心与心的交流,需要“线下”的构建。
放弃那些“死”在朋友圈的“好友”,切断那些所谓的“点赞之交”。能死在朋友圈的友谊,从来都不是真的。
欣公子,中文系女子。离开体制,左手教育,右手写作。常书正义之言。
写温情、理性、自省、有情怀的文字。体人间烟火,品雪嚼梅;感人情冷暖,幻化成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