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全球教育报告》,我是沈祖芸。
这一讲我要带你关注的是社会性情感培育的话题。这可是教育领域探索多年的大热门。
我们都知道,一个社会性情感能力强的人有很多优势,善于跟人打交道,有理性的自我认知,还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生活。
但到底怎么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呢?靠说教,听不进去;靠试错,代价太大。
2022年,在这个教育问题上有新动向。教育工作者们发现,让动物走进校园,孩子的情绪状态会不一样,同理心会得到提升。
美国社会性情感研究机构CASEL发现,孩子通过跟动物互动,对他人感受和需求的敏感度明显上升,而且,因为直观感受到了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甚至是动物产生的影响,使得孩子主动改善自身行为的意愿变得强烈。
这么说吧,动物进校园,培养同理心,正在成为撬动社会性情感能力整体发展的杠杆。
小鹿追思会
我想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带你感受一下。
2022年2月,我参加了在北京未来城学校举行的一场追思会。追思谁呢?一头刚满1岁的梅花鹿麀麀。就在一周前,麀麀受到了几只在冬夜里窜入校园的野狗袭击,惊吓过度去世了。
未来城学校校园里生活着两头可爱的梅花鹿麀麀和䴥䴥,它们既是吉祥物,也是学校大家庭的成员。两头小鹿来这里的时候刚断奶,孩子们每天给小鹿送食物,一起奔跑嬉戏,甚至还一起上体育课,小鹿成了孩子们亲密的伙伴。可想而知,麀麀去世的噩耗,让全校师生都沉浸在悲痛中。
说到这里,我得问问你了,如果你是老师,这时候会怎么办?开个班会,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那换个角度,如果你是学生,又期待学校做些什么呢?
好,你看,未来城学校的孩子们提出了很多想法:
- 七年级的学生提议,麀麀走了,另一头梅花鹿䴥䴥肯定很孤单,肯定会有心理阴影,应该排班轮流去关心陪伴䴥䴥,给它做点心理建设;
- 八年级的学生建议,从长远看,有必要成立动物保护组织或者动物社团,这样能系统思考校园里的动物生活问题;
- 一个一年级孩子说:“爷爷离开我们的时候,全家都很想念他,于是就举办了一个追悼会,我们可不可以给小鹿也办一个?”这个想法马上得到了全校的响应,决定给麀麀举办追思会。
我在文稿中放了几张当天的照片,你可以看一下。追思会上,有的孩子写下寄托哀思的祝福,有的孩子画下麀麀欢快的身影,然后悬挂起来相互交流,重温麀麀带来的快乐。最后,学校还把麀麀去世的日子确定为每年的“校园安全日”,开辟出动物墓地供师生缅怀。
通过这么一次活动,有的孩子至少开始想一个问题,一头小鹿离开了,另一头会不会孤单?这叫什么?这就是同理心。
有的孩子可能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生命,他们会说,我很难过,想表达想念。孩子们有了共情的能力,这也是同理心。
你看,这些同理心的培养,通过一场小鹿追思会的举办全部实现了。如果在以前,我们可能只习惯于说教,要求孩子多多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事实上,这些方式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同理心的培育不能靠“教”,而是要靠深刻的内心体验。
把动物引进校园,让它们成为孩子们的伙伴,已经被证实,是一条培育社会性情感能力的有效途径,原因就是能激活体验。
怎么去感知对方的需求,怎么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并让对方感受到,怎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对方进行有效沟通,等等,所有这些能力的培育都可以在一个不会说话的生命体身上得以承载,这种体验特别深刻。
就像我开头说的,2022年,我明显感受到全球在这方面探索的步子在加快,而且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每个学段都有涉及。
具体都是怎么做的呢?我发现汇总起来,无外乎在社会性情感能力培育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取向,一种属于功能取向,我把它叫作动物辅助教学;另一种属于意义取向,我把它叫作协同构建世界。
动物辅助教学
先看看动物是怎么辅助教学的。
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把动物作为继老师、家长、学习空间之后的“第四任老师”,这位“第四任老师”能协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培养责任感很容易理解,孩子需要照顾一个小生命,就得有责任心。
澳大利亚的一所幼儿园Nido Early School,就推出了这样一个动物互动计划,让孩子们学习照顾另一个生命。
有的孩子每天要定时往小兔子的碗里装食物,有的负责给仓鼠的水瓶里加水,这些任务都是让幼儿体会什么叫负责任。尤其是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面前,比如忘记时间了,水量不够了,孩子们很容易互相埋怨,但只要一句“那只仓鼠还指望着你们呢”,就马上停止了口角,开始想办法采取怎样的补救办法。
哈佛大学教育专家 Helen Lewis 告诉我,孩子们在照顾动物过程中学会识别动物何时口渴、何时感到疲倦,学习如何弥补自己的过错等等,其实都会让孩子产生同理心,这是让孩子变得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的重要一步。
那归属感又怎么培养呢?
我先问你,如果你是一位老师,平时是不是会因为孩子不愿意举手发言或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而烦恼?其实这就是孩子们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归属感。
还是在澳大利亚的Nido Early School,每天,当孩子拿起绘本阅读的时候,小狗会静静地趴在他们身边,成为一个倾听者。这时候老师们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也会特别留意听众的反应,会边讲故事边摸摸小狗的脑袋,问一句“好听吗?还想再听一遍吗?”
这跟耶鲁大学的Russell Grigg教授说得非常契合:动物会通过肢体语言来做出表达情绪的、非常清晰的生物反馈。比如狗无论是摇尾巴还是走开,都会帮助孩子学会调节和改善自己的行为。这尤其是对与人交流缺乏信心,或者过于依恋的孩子特别有效。
好,这是我说的第一种取向,功能取向。
协同构建世界
如果说动物辅助教学更多的是成为教师的帮手,那通过动物与人的和谐共处,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就是动物走进校园带来的更大意义,它在培育社会性情感中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种取向,协同构建世界。
我来跟你讲一个从北京怀柔区九渡河小学获得的启发。
九渡河小学,你一定不陌生,我在2021年的报告中专门用一讲做了介绍,我把链接放在文稿中,需要的话你可以点击查看。罗振宇老师也在跨年演讲中提到过。这是一所山区农村小学,两年前很薄弱,但是学校因地制宜地把山区资源引入课程体系,成为生态链的“链主”,焕发出新的生机,走出了一条中国山村学校独有的发展道路。
附:《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2020~2021)》08 点亮“教育七灯”
现在的九渡河小学,简直成了动物生态乐园。
羊驼在操场上散步,龙猫有专门的孵化室,鸡、鸭、鹅、小鹿、小猪、小兔,都在等待着下课铃声响过之后奔跑过来的孩子们。比这样的场面更为震撼的是,于海龙校长递给我的整个一学期围绕动物展开的一个个真实的学习任务。
我给你简单说几个:
看着羊驼在操场上奔跑,很可爱吧?但你知道最让人烦恼的是什么吗?就是羊驼粪便的处理。
学校就把这个难题转化为了学习任务,在生物课上研究羊驼的生活习性,通过社会科学课来进行文献研究,拿出一些解决方案后,学生们在互相PK中练习有说服力的表达,还要一次次到田间地头尝试,这就是劳动技术课程的要求了。
最后同学们拿出了《将羊驼粪便转化为植物肥料》的可行性报告,并进行实验与推广。你猜怎么着,不仅羊驼粪便不再难处理,而且施过新肥料的蔬果长势良好,获得大丰收。
还有个任务,城里有不少学校得知九渡河小学的动物多、价格便宜、品种优良,就向学校提出了购买小动物的请求。九渡河小学的动物保护小组和社团向各个年级发起了学习任务,为即将离开校园的小香猪、小龙猫、小兔子编写饲养手册。
你想啊,这些小动物都是孩子们精心养大的,被买走了,孩子们肯定舍不得啊。但是这些小动物能让城里孩子快乐,也能让自己的学校产生收入,这又很有意义。孩子们就把这样的复杂情感都融入到了饲养手册的编写上,希望这些动物的新主人们能够善待它们。
100份别具特色的饲养手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小动物的依依不舍,更重要的是,从科学饲养、日常观察、误区排查等角度,真的是一份很有实操性的指南。接受这些小动物的学校,比如亦庄小学、上庄小学,为小动物加入大家庭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认真遵照着饲养手册精心照料。
我为什么要特别给你讲九渡河小学的这个案例呢?在我看来,这是把“动物走进校园”的价值立意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这些学习任务的设计,这些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帮助孩子们深入去探寻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告诉孩子们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到底应该怎么做,可以说,这是社会性情感能力培育的最高层级。因为这个过程,会让孩子发展出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不得不说,九渡河小学的这种探索是世界领先的。
好,这一讲我们看到了动物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动物进校园”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培养孩子社会性情感能力的很好的方式。
如果你是家长的话,我有个小提醒,如果你的孩子跟你说,想领养一个宠物,你可不要轻易说yes或No,而是要跟孩子交流,他能不能把宠物视作重要的家庭成员,会不会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照料它等等一系列问题,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