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买了一本硬皮版的《聊斋志异》。当时虽然水平浅薄,但在没有注释的版本里,整体上阅读起来,都能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高中,重新阅读一遍,基本上没有阅读障碍。当时已经看过很多怪力乱神的电视剧和电影,相比之下,聊斋里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说白了就是无聊,阅读兴趣便没有了。浩瀚书海,有些书要反复阅读,有些书每隔几年阅读一次,有些书读一两次即可,有些不值得一读。当时读过聊斋两次,我以为再次阅读,是没有必要的了。

去年搬家,收拾杂物的时候,翻到那本书。我把它跟其他的书堆放在一起,没有丝毫特别的对待。忙了大半天,乏累,休息,坐下,无聊,便顺手将其拿起,就当回味中学时光,随便翻开看看。不看还好,一看,大惊,不由得连续看了好几篇!蒲松龄的文笔,太美了!
天啊,以前为什么没有感受到?难道是这么多年,多读了几本书,有了一点欣赏水平,才能感悟得出来吗?中华五千年,短篇小说不计其数,但现在提起文言小说,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聊斋志异》!它既然能打败那么多敌手而独占鳌头、笑到最后,一定是有巨大价值的!我没有拿那本硬皮版的书籍,而是在日夜不离手的手机里下载了电子版,以便在任何闲暇的时间或者繁忙的间隙,能够随时打开来看看。现在又重新阅读了两三遍,我只能说,相见,不,相识恨晚!我郑重地把《聊斋志异》列入我的一级书单,这是百读不厌的,要反反复复阅读的。

关于聊斋的特色、价值等等,学术性的、评论性的、赏析性的,各种各样的论述已经是车载斗量,再加上微不足道的我的论说,是没有必要的。我现在只想说说我的读后感,两个最大特色:
首先是感情,《聊斋志异》的感情是深沉而冷淡的。这句话似乎矛盾,既然深沉,为什么又冷淡呢?其实这不难理解,人的性格就有这样的。比如,某个人喜欢某个地方或某样东西,一直渴望得到,最后,终于得到了,他的内心肯定是激动的、兴奋的、高兴的,但他表现出来却是冷淡的,让人误以为他不喜欢,这就是所谓的外冷内热。人的性格有这种玄妙的情况,文风亦然。
《聊斋志异》的故事内容有好多类,花妖鬼狐的爱情故事、矛盾纷纭的家庭关系、真挚感人的深沉友谊、嘲讽批判的社会恶俗,等等。其中最让人感叹的,则是凄惨无奈的科举考试。蒲松龄写科考相关的故事,肯定是充满深厚感情的,因为他自己就考了一辈子,但总是考不上。那些故事大多有他自己的影子,肯定有自己对于科考复杂的感情,这些感情绝对不会平淡。比如鬼魂科考的叶生,自己死了都不知道,还流连考场、继续考试,这是多么凄惨啊!
说到这里,忍不住离题扯几句。学问和考试的关系,很多时候真的很扯淡。蒲松龄的学问绝对是没问题的,从聊斋里的几篇骈体文就能看得出来。但他就是考不上,这是怎么回事?几年前看过一则新闻,说那年的高考题目,用某个作家的文章作为阅读理解,可那个作家自己去答题,竟然都答不对!我就奇怪了,难道最了解那篇文章的,不是作者本人吗?你们这些出题的人,到底是想达到什么目的?是考察阅读文本、理解语义等能力,还是存粹挖坑让人去跳?历朝历代的那些所谓状元,能够留名到现在的有几人?文学成就能够超越蒲松龄的有几人?当然,如果古代的科考存在腐败,而柳泉居士没有做那些动作,这就另外说了。

离题太远了,言归正传。总之,蒲松龄的感情肯定是深厚的。但是,在字里行间,却难以感受到他的那股激荡勃发之气,他的文风是冷淡的!除了文末的“异史氏曰”做出评价,有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之外,正文几乎不参杂私人情感。而“异史氏曰”也只是继承了《左传》的“君子曰”和《史记》的“太史公曰”,对全文做客观评价而已,而不是个人的怨怒,至少他是尽量如此模仿的。他就像一个旁观者、一个裁判,冷冷观察、静静观看,不动声色、观棋不语,用冷峻的笔调、冷峭的语句,客观叙述、冷静述说。他自称异史氏,就得用史家的笔法,而史学家就是不能参杂个人感情的,只要客观记录即可,人物的功过是非、好丑善恶,后人、读者自己会判断。可以在文章前的序言或文末的论赞进行个人评价,但正文要尽量客观记录。
其次是语言,《聊斋志异》最大的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我认为是语言。诗化语言,恕我孤陋寡闻,除了专门的诗歌类作品之外,散文类、小说类的书籍,能够想到的、符合要求的,就只有《聊斋志异》!
聊斋的语言真的太美了、太绝了!淡雅高洁,简洁凝练,意味深长。写美貌,则“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写欢喜,则“得听娇音,魂魄飞越”;写思念,则“凝思成病”;写冷淡,则“冷语冰人”;写同情,则“肺腑酸柔”。“春风一度,即别东西”,一个浪荡女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数百里外,伶仃如燕”,一个被抛弃的可怜人便已有血有肉……每一篇、每一文、每一段落,读起来好像口含鸡舌,芳香四溢,这绝对是绝妙的享受!

文风有很多种,庄子潇洒快逸,司马迁汪洋通达,韩愈激情澎湃,他们的文章都堪称绝妙。蒲松龄雅洁精炼,两三个字,就能把氛围烘托出来,不单单是字面含义,还能让读者产生无限遐思,就像诗歌一样,充满了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所以,这种简明精辟的文字或表达方法,看上去文风是冷淡的,但情感却从字里行间渗透了出来,充满着无限的深韵。且不说文化上、文学上的其他成就,单单文字而言,蒲松龄绝对是语言大师,他对汉字和汉语文学、汉语文化的贡献,足以比肩他之前的任何一位大师!
《聊斋志异》,美是无穷的,价值是无限的,我以后会反复阅读,希望能进一步接近柳泉居士那炽热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