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家喻户晓,帅“湘军”消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杀人如麻,号称“曾屠夫”,为挽救清王朝可谓是劳苦功高,使大清王朝延缓崩溃、苟延残喘几十年。近些年风向完全癫了个,赞颂他甘心称臣,忠君卫道,一心奉献,效忠朝廷发扬传统文化,他从“屠夫”变成了“中华第一完人”,他的正能量逐渐推上主流,要不是参观了曾公故居(纪念馆),恐难接受如此颠覆。特别是从另个角度观其个人魅力,他正直清廉,仕途发展功德圆满,为人笨拙圆通适应体制的生存哲学,极符合当下体制仕途浮沉升降,职场盛衰消长的运作之道,值得仿学。他的丰富文献,尤其浩荡千万的“家书”,更是活脱脱的儒家传统文化的“榜样先锋”。
尽管曾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思维,符合统治阶级治国需要,但无可避讳多年来传统文化日渐式微,逐渐遭漠视和破坏,提倡和张扬儒家传统思想,关心民族兴亡迫在眉睫,保证经济发展和政治维稳是重中之重。
最近参观曾国藩故居颇有惊觉,有感而发。
曾国藩故居很偏僻,了解他的人很多而去他故居的人很少,当我乘了火车转汽车,转了汽车又转汽车到达双峰县境内,目不转睛专注于四周的山水居人,仔细揣摩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的山水天地,看不出先天灵气和后天造化,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修身养性归影山林,而曾国藩从这僻静的大山深处又何以练就一身旷世奇才?
看见路牌后直走不要右拐,曾公的故居就在荷叶(原属湘乡)。一路都是这样的景观,新生而又凋敝……
在双峰县荷叶镇,面对曾国藩故居前的荷塘,或许这荷塘百多年的沉淀安静注视着曾家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想象这荷塘是一座聚宝盆,功名利禄钱权色名都从这口荷塘中繁衍滋生。不由得想舀一大瓢同享福禄的感觉。
曾国藩故居最重要的精神典范“富厚堂”,这中央大堂,日本军队驻扎过,国民党及游击队抗日别动队都经住过,而且蒋介石曾两次电令“就地驻军保护先贤曾文正公故宅”,从而万幸未被破坏。
曾国藩故居最早是大队粮食仓库,随着各地兴起的开发名人热,提升地方知名度,改为纪念馆,里面实在也没什么实物,偌大的宅院里,没几件像样的家什,曾公与夫人的居室极其简陋,和大多数名人馆差不多,摆设用品都是临时拼凑,比古玩市场的普货还普货。
其建筑虽是修旧如旧,仍显出隐深莫测,令游人昂首寻思极尽遐想难解其祥,仔细看那两边角楼的支柱,其他都是木柱,只有角楼是石柱,听当地人说,廊坊两头的三层角楼便是曾公最喜爱的藏书楼,独爱其以石柱支撑,可见为防失火用心良苦。
纪念馆几乎没有实物,几个大房间按系列展示以文字图片为主,透过这些文字图片,对曾公的历史评述立场分明,褒贬兼有,虽若干年来社会对曾公的盖棺论定随政治敏感而变化,但似乎还是多年前的主题思想而未及更改,没有像其他地方揽得地方名人极尽吹嘘放大之能事。比如,曾的三次失败蒙羞自杀的介绍,三败湖口羞辱等事件,毫不隐讳,这也是体现了纪念馆的高风亮节。
而描述太平军起义头领们太像七十年代政治环境下农民英雄形象,而近年的媒体文献早已不断揭示出太平天国貌似农民起义,实是反人类的罪恶之师。
你看这些起义军首领,各个气宇轩昂,哪里有邪教黑教的影子?
纪念馆归根结底,对曾国藩如何盖棺定论?结果是否定评价。
所以说,这样的纪念馆值得去,你客观的站在正反两面之间,而不是大多数情况下任人摆布,一家之言,极尽忽悠而乖乖的上缴智商税。
所以,有两个不同立场的重量级人物对曾国藩做出的评价同样高端。
不论曾国藩所从事的事业和服务对象,只谈其个人魅力,他的齐家有道,教子有方,哪怕六七代之后,未出一个废人,一个纨绔子弟。
一九三一年,曾公的后人在上海。
曾国藩一生著作颇丰,各类体裁的文献洋洋洒洒1400余万字,其中最受世人瞩目的,非《曾国藩家书》莫属,家书抵万金,是曾国藩一生从政、持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毛泽东曾倡议政治局委员通读《曾国藩家书》,蒋介石是把曾国藩视为自己学习的楷模,并从家书中摘录许多语录,朗诵参悟。
当落日余晖像块金色的绸缎柔软地飘落在荷塘上,你不得不把自己拽回现实中,带着满满的感慨,敬仰曾公的做人品德,以及有形的财富和无形的精神,也捎带着或是真知或是疑惑,继续自己的生活。
微信公众号:风流玩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