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湿摩是印度神话剧《摩诃婆罗多》里的一个角色,是恒河女神和象城老国王的儿子。在初始出场时,他是正义的化身,是正法的执行者和保护者,但这个人最终却成为整部摩诃婆罗多里最悲剧的人物之一。悲剧起源于他的一个誓言,可以说几乎整部神话都由这个誓言开始。他在发誓初的愿望是好的,是为了父亲能获得快乐,为了不至于让父亲为难于他和贞信(父亲的小老婆)之间所以发誓“永远不成为国王,不结婚,并终身守护象城。”他用一辈子去信守这个誓言,却在维护誓言中纵容了很多不义之行。誓言成为了他的牢笼和枷锁,成为了他助纣为虐最直接的原因。一次又一次,为了所谓的誓言而不得不行不义之举,还有什么让一个以守护正义为人生原则却最后不得不为了遵守誓言而行不义更让人悲伤的呢?
每当想到这个悲剧性的人物,我都会忍不住的想真正的正义与誓言到底孰轻孰重?似乎在古印度,人一旦发了誓,那么他所说的话就似乎拥有了一种力量,若违背了誓言则会受到惩罚,或者说一旦发誓就必须得按照誓言所说去实行(可以被理解为命运)。明明发誓是如此重要的如此需要万分谨慎的事情,明明最不应该轻易去做的,在《摩诃婆罗多》中却常常被各种人做了。毗湿摩就是这其中代表性人物。发了第一个誓言本就把他的人生引向了悲剧,他后来又发了第二个誓言说:“永远站在持国(在本书中,是不义的一方,象城的国王)的一方,永远保护象城不受侵略”,虽然他发此誓言是为了正义的一方(般度五子)免于受到伤害,但最后这第二个誓言让他以后彻底成为不义一方的侩子手,为了遵守誓言而成为不义这一方的最强大的战力之一。当般度五子与持国的一百个儿子们打仗时,毗湿摩为了誓言不得不与般度一族为敌,却并没有认真打仗,常常放水。但又在某次因缘巧合又被逼着发了第三次誓言:“发誓认真打仗,不吃不睡碾死敌人”而最终与正法彻底背道而驰,成为一个不得不杀人的工具。当我看到这里时,我整个人都混乱了,好长一段时间都缓不过气来,脑中放空了好久。毗湿摩一生中就发了三次誓言,可是每一次誓言都带来了极为消极的结果,却偏偏他发誓时的心意是好的。为什么会如此呢?为什么一个心心念念守护正法的人最后却一步一步走到如此的地步?
我相信言灵的力量,所以不可轻易发誓,若是一旦做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尽量做到。可是,当自己所谓的承诺到最后却慢慢损害到他人时,这样的诺言到底还有必要遵守吗?毗湿摩在正义与誓言中选择了后者,而我却是即便自己受到惩罚,即便被他人所诟骂,当我的誓言与自己的良心相违背时,我会毫不犹豫的放弃誓言而选择“正义”(即良心)。中国古人常说一诺千金,在古代不管是印度还是中国,似乎都很重视对他人的承诺。可是为什么印度就会一根筋走到底,中国却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说:“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方面来讲,古印度是一个特别纯粹的国家,尤其在精神领域,他们的纯粹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而中国,可以说更偏向于是一个中庸的国家。中国人常说水至清则无鱼,在传统社会中相较于一根筋的不知变通的人,人们更喜欢那种灵活的人。所以,当我看完毗湿摩这悲剧的一生时忍不住的反思人性,反思人的行为。其实有很多想写的,最后却还是没有写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来。灵光在一闪一闪的出现,却无法把它扑捉住并织出一条美丽的思想之毯,这时,就忍不住的责怪自己所知甚少所学不深了无法用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