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住在北京,不过我却在开封上学,我姥姥对我在开封上学意见非常大,离家远,医疗条件不好,环境也差,远不如北京这个大都市的舒适,但是我却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我认为陋室铭就是为我们的学校而写的。
虽然学校的占地面积不大,可能加在一起都不如我家小区的1/10,只有一栋教学楼,一个宿舍,一个食堂和一个操场,几乎可以算的上是简陋,但是这简陋的校园却处处弥漫着温馨。学校一共有十个班,对应着十个年级,每个班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以及独特的韵味。从最小的幼儿园到最大的初三,每个班级整理一次图书柜都需要花上不少时间,我在教室的课间很少见到喧嚣声,不知道的以为到了自习课,每当看到同学在课间津津有味地看着古今名著,我都有种浓浓的负罪感,我,在浪费时间。
清晨的教室被窗前一抹翠绿的绿萝映的生机勃勃,没有吵闹的喧嚣,更没有奋笔疾书,两三曲竹笛在耳中悠扬,吉他发出厚重的长吟。刚到楼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依稀从教室传了出来,窗外的麻雀聆听着激昂的朗诵目不转睛。
在初中一天有12节课,每节课都长达40分钟,虽然学校严厉打击拖堂的行为,但是我们的老师不畏强权,总是屡次拖堂。检查写了又写,吵架吵了又吵,堂拖了又拖。但是这繁重的学业,眼下却总能看到一张张笑脸,其中风趣的教学与宽松的作业一定功不可没,但是带来笑脸的元勋一定是跟着丰富的活动走了,小学部每周一晚自习时都有长达一个小时左右的小桥舞会表演,就连初中也常常参与其中,有人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那台上精彩的吉它演奏确是在课间,在晨颂,在午后,在饭后,在吉他课上付出无数,辛苦努力得到的结果,那台上精彩的足迹却是半个学期,竹笛课上一点一滴积练习的。除此之外,小学部每个班都会有中文童话剧以及个别的英语剧,这无疑是令人最最兴奋,就连初中也常常演出过歌剧,悲剧,喜剧,每次当我看到初中的演出后,再看原著的电影我都觉得精彩的演出,远胜电影千倍。不止令人兴奋的演出,篮球、足球、跆拳道联赛都是令人激动的,意思是惊险的动作,热血的比赛,精彩反而位于其次了。不管比赛的输赢,直接比赛都映射了艺体课上不懈的努力。就连美术也曾举办过画展,而精彩的一幅幅作品,在巨大的屏幕上缓缓闪现,那一勾一画都显示着这幅作品是心血之作,而台下的惊叹是对作者的肯定,而这些精彩的画作,无疑给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添了浓墨一笔。
我们学校虽然刚刚成立,但却也在开封市中小有名气,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功不可没。
老师讲课讲的很慢,五节课能当一节课来讲,之所以五节课能等一节课来讲,这是因为每一节课,我们最终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还有靠自己来推理出知识的过程,我认为推理出知识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可以千变万化,而了解这个知识的起源,最后在根据这个起源来让知识变化多端。而在推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创造知识的能力,创造知识估计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的发展不可能会脱离创造知识的过程。
我最喜欢的课程就是地理课与历史课,在地理课上,老师总是长篇大论的讲述着世界历史,在历史课上,老师总是伸直手臂对准地图,“这是温带大陆氢气后,所以相比于高原气候更适合农业耕种”在政治课上,我们就提前预习了中华民国的历史,“孙中山见君臣共治,与分九五封制,无法有效治理国家于是采取了民主制,民主制最重要的就在于理性,因为只有有了理性,才不会盲目的推崇,。”在上过地理课,历史课与政治课后,我就认为地理历史政治其实是一门课,多奇妙,同一门课却要出三张试卷?这三门课程完美且融洽的互相对应结合。
何为德?何为仁?何为孝?这些常见的词语都源自于中国曾流传下来的思想学派儒家之中,孔子为什么千古留名?他与仁、德、孝究竟有什么关系?究竟是什么使他留名青史?又是什么使他伟大?相比于丰富的课程,这些已经流传上千年的国学,儒学同样必不可少,从孔子与弟子精彩的经历,在到书籍与思想的碰撞中,透过时空长河与其碰撞,什么是仁?你做到了吗?这些问题总是在我灵机一动时,从脑中蹦出来,与我的生活对照。仁常常充斥在我们的校园之中,它就是我们校园的目标与起点。
我们的学校简陋吗?音乐伴随着诗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文化与文化的冲击,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