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于其他描写爱情的含蓄,《野有死麕》这首诗就像是山野间飘扬游荡的山歌,热辣直白,有着远古时期劳动人民懵懂的直白和坦荡,自然直接。
-01- 原文及释意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死獐子撂在荒野上,白茅草把它包起来。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姑娘的心啊萌动了,小伙子把她来撩拨。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森林里有砍倒的小树啊,野地里躺着死去的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茅草束一起捆住它,姑娘啊像是块美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
慢慢地走啊,轻轻地来呀
无使尨也吠。
千万别惹得狗儿叫起来呀!
-02- 解读
这首诗由“死麕”入手,成功描述了一段带有山野风味的男女恋爱史。它分为三个阶段,亦用三个场面来表示。
其一是男女主人公的初次晤面。
打猎的小伙子在搜索猎物的途中,遇见一位漂亮的农家少女,顿生爱慕之心。姑娘也以真情相报。少年少女一见钟情,并非是幼稚的,他们有自己的审美选择,并且凭借着青春的特有灵感去理解和把握对方的心性。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这里的白茅草标示着洁白,姑娘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懵懂春情荡漾,但她并不掩饰,这就是纯洁的表现。小伙子爱上了姑娘,便要“诱之”,即像自然界里那些要吸引雌性注意的动物一样展示自己,把爱恋之心赤裸裸坦荡荡地捧献出来。
尽管在后世“雅士”们看来,它有些粗俗,但毕竟真纯,有着远古时期的懵懂天真,这就是他们爱情的即从,也是诗歌强大艺术魅力的源泉。
其二是在林中的约会场面。
如果说上次是不期而遇,那这次则是有预谋的。
男子去深林打猎,女子则去打柴。双方来到散布着灌木丛的林子里,那儿是他们自由地表达爱情,发展爱情的天地。由于爱情的鼓舞,男子猎获了野鹿,女子也捡到一堆柴禾。男子用白茅草把野鹿和柴火都捆扎起来,扛在肩上送女子回家。这个时候自然不能送入门内,毕竟女方的父母还一无所知呢。
以打柴为由外出幽会,也能看出这位怀春少女的勇敢和狡黠。
这种女郎为爱所付出的智慧和勇气,在民间歌谣和故事里很是普遍。有首近代民歌就有类似的描述:“乖姐住在竹林坡,手扶竹桠望情哥。娘问女儿做什么,我数竹子多几棵,昨日数来九十九,今朝数来多一棵。多一棵,少一棵,一心一意望情哥。”这一位是用“数竹子”来掩饰“望情哥”的行动,也狡黠的可爱。爱情启发智慧,这些明证大概谁也不会否认的。
其三是男女主人公夜间幽会的场面。地点可能就在女子的住处,或者在她住房的附近。这个时候两个人已经是十分的亲近,情不可抑,热烈的举动就出现了。
女子生怕被家人发现,带着少女固有的羞涩反复叮嘱道:“轻一点啊慢一点,别碰我的围裙啊,提防惊动那只无情的狗!”女子大胆又心细,其间表现出来的纯洁,也表现出了智慧。这一章是全诗的高潮,显得紧张热烈,闪烁着诱人的神秘光彩。
-03- 艺术成就
这首诗篇幅虽小,共十一句47个字,却完整显示了这对青年男女恋爱的全过程,可谓取材严而用语精。
三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有人有物,且都在活动演变,因而给人以明丽鲜活的感受。男女主人公有血有肉神情宛然,小伙子的勇武豪放,姑娘的聪明伶俐,这些全是通过情节和画面表现出来的。似乎“毫无着力”,其实这“似不着力”便是功力深厚的表现。
准确地把握瞬间出现的最富特征的一鳞半爪,而后将它们组合成优美灵动含蓄深永的意象,捕风捉影之外,还要化零为整,谈何容易!
有的地方全是“白描”,意在点睛。所以渗透力特别强。例如诗的末章全是少女的话:“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三个短短的祈使句,几表达了女子的激动挂虑羞涩等种种微妙的心态,以及半推半就的神情举止,有刻画了男子感情和行为的热烈,内容丰富且都难以言说,执简驭繁的功力惊人。
这种功力源于申购的审美修养,而这种修养归根结底是生活的赐予,是真情实感的积累,所以质朴和深沉兼而有之。
诗句写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的恋爱,由感情的交流到肤体的亲近,曲近其情,曲近其态,道尽了远古未经礼仪教化的山野男女的爱情,赤裸大胆热烈坦然。
所以,不用后世礼教的视角去理解,也不用牵强附会成礼教中女子如何,乱世贫民如何强暴等等歪曲理解,用后世的教条去看待远早的作品,岂不荒唐!
-04- 附录
野有死麕
先秦·佚名
野有死麕,
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
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
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
无感我帨兮,
无使尨也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