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看过“言几又”公众号关于“那些名字难听内容却很好的书”的推荐后方才买来读的一本书。
虽说知道此书是通过这样一个渠道,但我却绝不同意言几又君对此书“名字难听”的评价。
多好的名字啊,
我几乎是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就决定要读的,并且几乎是买回来一抚摸上就决定在同时期买回来的一堆共5本书里要第一个读它。
事实证明在经过了这一两年买书买书买书的反复“磨炼”之后,我在判断书是否值得一买这件事上已经到了一个自己可以信任自己的层面了。
甚慰甚慰,
这是很值得开心的事。
王强老师说要只读第一等的书,我觉得,做到“只”颇有些难度,因为如何找到第一等的书也是很有技术的,也是需要大量试错的。
而《禅与摩托车的维修艺术》,可说是我的找书史上令人足够庆幸的一本了。
庆幸于没错过它,没有错过它却并不是偶然。
这是一部小说,我不喜欢读小说,我看书名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它会是小说。
这是一本哲学书,我隐约很喜欢哲学的东西,我看书名的时候就判断这会是一本很哲学的书,并意识到自己会读不懂会读得很累。
这是一部公路题材的讲哲学内容的小说,我看书名的时候就已经有这样的画面,
禅~摩托车~艺术,
就是这样的画面。
哲学原来可以如此打开,
在读不懂读得快要累死的时候,他会突然带你骑会摩托车,快要窒息的脑袋会瞬间转而踏上旅程,看看沿途的风景,吃吃早餐,再修理修理摩托车。
我把它归为小说一类,是因为作者从一开始就保持着有剧情、有文学、有悬念的笔法。
尤其是前半段,小说写法与哲学写法忽显忽藏转进转出的太妙了。
但是书的里子终究是哲学,
那点情节悬念几乎从一开始就不会在你心里悬着,沿途的风景或许倒也还保持着其作为文学性风景的本质在,
但越读越会发现,通书作者几乎没有明着说的禅,其实是在那摩托车上的风景里,
摩托车上的风景与奔丧大军所乘坐的汽车里的风景是不同的,
风景可不仅是风景。
书的里子,是哲学。
看的第一本自己知道它是哲学书的哲学书,是《大问题》,那是一本以西方哲学为对象的哲学大纲式的书。
第二本是《道德经》,严格说是林语堂写的《老子的智慧》,类似批注版《道德经》,自然了,这是我们东方的哲学代表。
这本《摩托车》是第三本,
我仅以前两本匆匆阅过而获得之浅薄功力想读明白这本书是不容易也不可能的,但合书细想,却隐隐有一种get到本书“良质”之所在的感觉。
早在作者抛出哲思词汇“良质”时,我便些许模糊着将它指向了《道德经》所讲的“道”。
后来写到主人公顿悟“良质”之良质所在时翻开了一本小册子,赫然竟真的是《道德经》时,差点没开心死我,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也。
其实何为“道”,何为“良质”,大概并不是那么容易在未经足够的世事时就可理解的,就像克里斯不知道他爸爸一天天在想些什么。
但我怀疑的是,哪怕有了人生的厚度,就真的参得透那个“道”字么?就像约翰压根理解不了他好友的怪异世界。
“良质”是什么?他生出主观与客观,主观与客观再构成世界,他就是“道”,这说的就是西方版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听着必然能够会其意思,然而仅是会了意又有什么用呢?
哲学只是一部分人想一部分人说一部分人写大部分人会意而完全没有用的么?
我对哲学的东西的喜欢只是隐隐约约,它们都写得太晦涩难懂了,到底是为什么要把哲学文字发明成这样!
我甚至不确定在有了人生厚度之后是否会变得能够懂。
那么,我读这些终将一直读不懂的文字有什么用呢?
没错人生做的没意义的事很多,但我的意思是哲学这样一个大学问不应该没有意义!而我却不懂它的意义!
我早先和主人公一起顿悟,现在又差点和主人公一起精神崩溃,万幸,这本书的作者有事没事就带我这个工科屌丝男去修一修摩托车。
万幸,
通俗易懂“有用的”良质被我找到了!就在摩托车的修理中,就是书名最后的那个词“艺术”。
崔健是艺术,因为老崔咆哮时发现了听觉与美之源的良质,丰子恺是艺术,因为丰老作画时发现了视觉与美之源的良质,
维修摩托车是一门艺术,焊管道是一门艺术,建污水池是一门艺术。
那么除甲醛就是一门艺术,我该如何发现其源,良质呢?
所以,就当我总算是get到了本书的主旨吧,毕竟我从不曾梦想要致力于成为一名哲学家。
好书,我想立马重读一遍,但这很需要一些脑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