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早上抽的大天使每日愈言:保持开放的心,学习新的观念,并且把它教给别人。
昨天我的日更简书中断了。一是昨天没有找到高质量的可控时间,宝宝醒的多。二是实在不知道怎么写。
这几年常常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人。这不大天使又在恰当的时候给了我启迪。写下去或许能帮助到别人,不管写得好不好,不管每天写几百字,哪怕分享的其中一个点是有用的,那就是奉献了。输出倒逼输入,利他,也是成长自己的动力。
梅芳:生孩子的那些事儿(二)-日更第15篇传统印象里,生孩子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大喊大叫要死要活。在有些电视剧里面,也有很多戏剧化的场面,夸张的放大了生孩子的痛苦。
而在医院的产房里,陌生的环境、医生、助产士,以及待产和分娩时各种不确定的分娩过程以及结局,会让孕产妇特别忐忑不安。世事实上,大部分产科医生跟助产士行为都出于善意,只是临床工作忙而习惯专业权威角色,也缺乏有效沟通,就导致了产妇生理和心理上受到一些伤害。
而温柔分娩,就是避开上面这些。让生孩子,也可以成为一件优雅的事情。
温柔分娩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实践。
实践,就是刚学的用起来。这就意味着我要去和医院去沟通,最大化的请求在生孩子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预,或者根据对自己的了解,增加一些可以让产程更顺利的个人需求。
比如允许使用自由体位生产,可以侧躺、蹲着、趴着生孩子,而不是平躺着(试想一下想大便时的状态,哪个姿势更利于顺畅的排便)。比如尽量不喊加油,允许产妇倾听自己身体里的声音,去找到正确用力的感觉。
比如尽量不打无痛和人工催产素,不轻易利用产钳,尽量不侧切,或者因危急情况必须使用药物时,要告知产妇。比如力求让医生允许宝宝生下来以后,第一时间和妈妈做肌肤接触。比如三早一晚(早开奶,早吮吸,早接触,晚断脐)。
我曾经留意过三家医院。一个是本地市医院。市医院的产房每日生产量非常高,占全市的80%,医生和助产士都是一对多的服务产妇,非常忙碌,基本上不可能实现。
除了本地的市医院,我还挺着大肚子,去了芜湖的弋矶山医院,和芜湖的第一人民医院做产检,以便了解情况。选择芜湖是因为弟弟一家住在这边,相对来说比较便捷。再远我跑不动,产前待产和产后家属照顾也不方便。
每次是老公开车送我去芜湖产检,我找空跟医生沟通。沟通过程中,很是让人抓狂。
第一,我确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如何清晰的去描述什么是温柔分娩,也就没有太多的信心去跨越这个未知区。
其二,当我在产检的时候,也是很多产妇围绕医生的时候,医生显得非常忙,每面诊一次也就几分钟的功夫,哪有时间听我叨叨。当我尝试跟医生做一些个人需求上的沟通(我们叫它分娩计划书)(虽然是寥寥几句),他们就像看着外星人一样的看着我,以至于让那会儿的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很奇怪的人。
其三,很多一线城市这种理念都是很新的东西,何况在我们这种小地方,医院没有设置助产士门诊的,这些分娩个人需求都是在产房完成,基本上跟助产士有关。所以在门诊跟不去产房的医生沟通基本白费。
我的“旧知”也经常提醒我:生孩子向来是医院的事情,我们哪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医院按我们的方式生孩子。无论是从权威的角度,还是从安全的角度,一定是医院的更可靠。
包括我们家那位也是这么说,他劝我不要瞎折腾。猪队友的抱怨如同雪上加霜,让那段时间的笨重的、无所适从的我很是烦躁,真想就在本地市医院生算了。
然而既然学了就要应用,总不能让我2000多块的学费白花了。先尽力,再谈遗憾和放弃。我经常这样想。
一次在何老师的群里,巧遇到了分娩导乐俊萱,她就居住在芜湖。我们约了见面,在我说什么都被身边人认为是“外星话”的关键时候,能遇到一个人和我聊同频语言,就犹如抓到根救命稻草,让我烦躁的心逐渐安定下来。她说可以给我做免费导乐。后来才知道这里的医院都不让助产士进产房,也因为生产时间过了预产期没有陪成。不过仍然非常感恩她的出现,她给了我很多关于分娩前的一些小知识。她还陪我做产检,一起去和一院的医生做咨询。
经由和她的交流,我决定在一院生产。一院新区新建才两年,非常明亮,病房大,他们的理念相对来说要新,医生态度也好,在当地市民中的口碑也挺不错。
时间碎片,一次记录一点。
关于生产,见下一篇简书。
梅芳:生孩子的那些事儿(二)-日更第15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