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做一个做技术leader的经验集。虽然title是总监,但其实一线的事儿也做,管理的事儿也做。
自己梳理好的经验很重要,毕竟别人的经验是别人的,看到很多写高并发,写虚拟机,写各种中间件的,有时候看了一遍觉得好厉害,但看懂的不多。其中既有自己水平问题,也有作者写法的问题。非技术类文章人人都能看,品控就能做很好。技术类文章门槛超高,可能来评审的编辑也不知道咋提要求。所以技术类内容写得好还是挺难的。至今为止觉得最好的技术书是《代码大全》,写的深入浅出。这本书的内容消化起来毫无难度,而且全都实践完,就能超过非常多人。
过去一年半的时间。成为了一个技术合伙人,方方面面和技术相关的事儿都会以自己为收口。事儿很杂,但也确实因而接触了非常广的内容。自顶向下的总结,大概有以下这些。
第一类是商业类问题。其实就是咱这业务的商业模式到底通不通,比方说我们本来只是做数据通道,但通道人家觉得不完整,所以要做个完整解决方案,但完整解方尽管对方需要,可我方又需要额外投入很多技术成本,这就是一个商业角度的考虑了。其实不就是收益和成本嘛,是的呀,商业本身也不难理解,但也不简单。其中行动力和资源也很重要。我们知道有PEST分析法,包括Policy、Economic、Social、Technological。对于技术人来说,能从这些角度去思考就很好了,其中的PES,理解起来真并不比T容易,没个几年积累也是做不到的,但幸运的是那是老板的事儿。但不幸运的是老板有可能是缺少批判性思维的,技术出身的人在这方面就比较好,所以咱虽然想不出来,但评判他人的PES是很容易的。这就又需要老板是个悦纳他人意见的人,否则,这事儿基本就不成了。
第二类是管理问题。商业问题搞不好,就不用想搞好管理了。大家都不傻,半年挣不到钱是在做准备,一年还挣不到就不知道是啥了,大家不可能心齐。但这归于商业类了,我们假设商业模式是通的。
管理的第一个任务是做事。
做事首要是定好团队目标,有目标才可前进,目标要有一些挑战,也得够得到,还得可证伪,对,比可量化更重要的是可证伪。做事儿的第二个点是找解方,这时候就像搞明白中间件一样,把各个成员的工具性的职能搞明白,需求、前端、后端、测试都咋合作才能达成目标,这就是解方。做事儿的第三点是要让大家有凝聚力。凝聚这个就难了,心是最复杂的。首先大家都是有希望的,公司的盈利模式是清楚的。其次大家觉得业务是有意义的,我们在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儿,那意义感之下动力就绝对不同。再就是这事儿是能做成的,如果哪个老板说我们今天要做个永动机,那还做个屁啊,大家转型做夸夸企业,拍老板马屁就好了。
管理的第二个任务是成长。我们要像个教练,让成员都有成长。这样团队才能日渐强大。那工具就是知识沉淀的方法,比如文档记录、复盘等等。所以我们要让团队有这样的能力。
管理的第三个任务是风控。我们有很多的风险,比如员工会不会离职,那业务咋办,这就需要总监自己在关键时刻能顶上去。
第三类是技术问题。其实这很根本。到一定level其实是找到架构师来解决这些技术问题。但自己一定要懂。对于小公司来说,这个架构师不就是自己嘛。
技术问题其实是分两大类的。
第一类依然可被称为业务问题,那需要我们对业务有足够的理解。软件开发的根本任务是处理复杂的概念结构,所以就有设计模式,有领域模型等等各种思想。这些可以让我们开发的时候更容易做到高内聚低耦合,从而可以应对各种业务逻辑的变化。
第二类是性能问题。当高并发时,会有很多新问题。单机服务器可能只能支持qps50,当qps达到5000时,咋办?这也并不是靠简单扩容能解决的,一扩容就成了分布式了,分布式是有一些跟随而来的问题的。横着分,竖着分,也是不一样的。此外还要根据场景选择缓存,异步,我们要依靠这些工具来让系统更高效地运作。
这两类问题大部分独立,又有相当部分的交叉。为什么说独立,因为性能问题,既然抽象除了微服务、缓存、队列,其实这些都是足够通用的。但所有这些工具都是解决业务问题,业务问题解决的是商业问题。商业问题就是你为哪类人解决了哪类问题。所以,没有单纯的技术问题。
后续的文章会从商业、管理、技术角度陆续来梳理。有具体的问题和解方。从而建立一套至少自己能有用的技术leader的方法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