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条微博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翻了一遍评论,看下来之后发现最多的是《活着》。不可否认,这本书足够称之为经典,但它本身又似乎被人们过于放大,通过拍电影和电视剧夸大了它的影响。想起了大二上学期开学的时候,有不少同学要转专业过来,参加面试的时候老师问:“你读过的书里面你最喜欢哪一本?”很多同学的回答都是——《活着》。老师再问:“你为什么喜欢它?”也有不少同学回答不上来。
不是他们在骗老师还是怎么样。发生这样的状况可能是因为在面试那个场合下太过于紧张,自然有很多人会脑袋发懵,甚至于一片空白,那些本来知道的东西怎么也说不出来。还有一个原因,像《活着》这一类的书太过于出名了,当提及这样的话题时,只知道余华这个人写过一本书叫《活着》,其余的,一概不知。
一本书或许它值得一读再读,但好的书太多了,为什么只揪着这一本不放呢?读读这个作家其他的作品不可以吗?读读别的作家的作品不可以吗?读了中国的作品再读读外国的不可以吗?我想,当老师问及读过的书中最喜欢的书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活着》的同学,他们将老师的话自动过滤成了——“读过的书。”
好像大家都越来越没有时间去进行“阅读”这件事,阅读量的匮乏放大到大众面前就显得有些滑稽,日本人(也有人说是在日华人)在捐赠物资时会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而我们自己只会说两个字:“加油!”
最近网课当道,有语文老师在上课期间为同学们讲解这件事情,她的意思是不管表达方式如何,总归大家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没有好坏之分。她的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她教导学生没有错的同时她也错了。她的对表现在她教给学生的三观没有问题,她错了,她是一个语文老师啊,教学生不应该也要教语言和文学吗?
就像那个段子说的:出去旅游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了同样的景色,有人心情激动大喊:“真美!”有人又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然只是一个段子,但是说明的问题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世界上假的东西太多了,但是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终归不会骗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