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的死,无论是对朱元璋个人还是对整个大明王朝来说,都是无比沉痛的一击。
如果朱标不死,蓝玉不会被诛,儿子不必削番,弟弟不敢造反。以朱标的仁厚以及治国才干,若是命长一些,励精图治,比肩“文景之治”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惜他有这个能力却没这个命。
纵观历史,储君早亡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扶苏含恨自缢,刘据巫蛊蒙冤,朱标暴病亡故,太子身死异国……这几位德才兼备、深得民心臣心的准君主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数不清的遗憾。历史读到这里,上下古今联系一番,没有一个不为之哀悼叹惋的。
说到难过,没有人会比他们的老子,当时的老君主更难过的。
拿朱标的死来说,小时候看《穿越时空的恋爱》有一场戏印象深刻:太子死后,朱元璋意志消沉不理朝政,有大臣劝谏皇帝以国事为重,以龙体为本,不要太伤心,同时对皇帝痛失爱子表示同情。朱元璋则认为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认为他并不理解失去儿子的痛,于是下令赐死这臣子的儿子,让他也尝尝失去儿子的滋味。
小时候不以为然,堂堂皇帝度量也太狭隘了,哪有把自己的痛苦加诸别人身上的道理,就把这段理解为暗讽朱元璋的残暴统治。后来看《倚天屠龙记》,金庸在序中说,原以为张五侠被逼自杀那段对张三丰的描写恰到好处,直至后来自己长子査传侠去世,才发现那段“写得浅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没有比这更容易摧毁一个人意志的了。
但是在这之前,父母则未必对子女表现的十分疼爱。只要犯错,家法伺候。我们常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其实反过来也一样,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态度远远没有子女对父母态度那样温和,但是一旦遭遇不测,崩溃的绝对是父母一方。
贾平凹说过,父子如仇敌,儿子天生就是来夺父权的。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也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说隔代亲。
就以封建家长制的宗族观念来看,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并且影响深远,甚至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残存的封建余毒。
随着社会制度的更迭,经济基础的发展,人们顽固保守的思想观念在逐步融化,抛开一些或微末或极端的家庭矛盾不谈,即便是在较为开明的家庭中,成年父子无话可谈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年龄差以及思想观念不同产生的代沟外,更重要的家庭地位的不同。
有人说男性隐忍,不善于表达感情,其实这是屁话,你追求爱情的时候怎么那样热烈,反倒面对爱情果实却变得隐忍了?没这个道理。
说回地位,直觉告诉我们父亲地位高于儿子。
其实不对,成年以后儿子的地位是在父母之上的。
就以传统家庭来讲,假设母亲主内父亲主外,那么父亲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顶梁柱。儿女是什么呢?是精神支柱,是家的灵魂、希望和未来。如果父母不在,尚可子承父志,光宗耀祖,要是儿女没了呢?君不见多少丧子的母亲发了疯……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太子亡故可以另立储君,但是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尤其是受到计划生育政策惠及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养了二十多年的孩子眼看着就能成家立业结果说没就没了,谁能受得了。
所以说现在说孝,首要的一点是保护好自己。你自己都歇菜了又拿什么来赡养父母。保护好自己,保护好父母心中最重要的东西,让父母时刻燃着希望的光,赡养其灵魂;其次才是躬行孝道,悉心照料,赡养其肉体。当然啦,行孝要趁早,这是不必多说的。
自然,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是同样深的,只是子女面对至亲离去的时候不容易这样崩溃得彻底,也绝不能够那样彻底地崩溃罢了。
为什么?
秦将军年幼时,父亲守城牺牲。噩耗传来,秦母抱儿痛哭道:“咱们的天塌了,以后咱娘俩可怎么办呀?”
秦说:“妈你别哭,咱家天没塌,从今以后我就是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