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三七会【一年300本】听书,听了100+本,我发现了个秘密——记不住。
记在脑袋里的东西所剩无几,可能大多都就着饭下肚了(葛叔看到会不会生气呀^_^?),要么就还给葛叔了。 怎么会这样呢?为何有些书会几乎毫无印象呢?而看书的印象就会深一些。
看书时我们会用上眼睛和手,还需要在固定的地方;听书就不同了,听书只用耳朵就行了,眼睛也可以看不同的地方,手上还可以做事,还可以到处移动,那专注力也就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经过科学调查研究,发现看书和听书使用的是不同的脑区,所以记忆效果也不一样,听书的记忆效果只有5%。
那怎么强加听书的效果呢? 以下是个人愚见。
首先,要竖立正确的观念,听书特别是精华讲解版算是初步筛选,如果觉得该书对自己有用有可读的价值,可以再读纸质的书。
其次,记听书笔记,不只要输入还要输出,这样记忆效果才会加强。我发现只要做了笔记的,印象就会深刻很多。
然后,去看书评与不同思维的人的思想进行碰撞,有条件时可组织进行深度讨论,可加深理解,印象更深刻。
还有,应用或者践行,所有不以应用为目的的读书,都是浪费时间,这句话是葛叔说的,原话怎么说不记得了,大致意思就是这样。 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五,最好的学就是教。学习到一个知识点,教给别人,给人讲三遍,想不记住都难。
第六,进行主题阅读,有时初次接触一个概念或观点的时候,不能接受也理解不了,主题阅读时,在关联书里再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印证或解释,总能使你有茅塞顿开的顿悟。
如葛叔所说,有些书有时只用记住一句话就够了,就能把书的钱赚回来了。所以不必要纠结记住全部的,只记有用的就行,他称之为功利性读书。
个人理解,在知识信息泛滥的当下,积累知识最主要的方式,不是去搜集和记忆信息,而是使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连接,汲取对自己有用的、可以打动我我们的知识营养。
书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好,读书门槛最低的高贵,它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活出更多可能。
小伙伴你们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