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很挑剔,历来如此。
熟悉我的朋友就知道,我不碰的东西很多。
一件事,如果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那就尽量不去做。这是我的一个原则。(就像你不喜欢一个东西,然后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喜欢。话说,你不喜欢,你压根就不会去碰。如此一来,叫你谈感受。到底是对方有问题还是你的问题呢?)
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不可解释”的事儿。是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或偶得而存(灵感的缪斯),当然,还有就是真的愚蠢。
值得一提的是,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聪明或者愚蠢就怎么有问题。
我知道很多人都本能地拒绝愚蠢,然而,我好像并不,甚至还有些乐此不彼。我喜欢做傻事儿,我喜欢从傻事儿中寻找快乐。
我是说,如果几个人在一起,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都是聪明人,那么,做那个愚蠢的人也挺好的。我就是。
就我所经历的,我身边很多人都比我聪明,然后他们也都很好地承担起了作为一名强者的角色担当。是的,作为团体的一员,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我护在身后,只有这样事情才能继续推进。总好过一群人像无头苍蝇一样,而聪明人最是无法忍受时间被这样空耗的。
是的,我发现,聪明人是最无法容忍无聊和无所事事的,他们甚至就像强迫症一般,看见空白的纸都受不了。大概是因为他们总是手握着自己“吃饭”的工具,就像手握锤子就忍不住到处敲敲打打,甚至总在不停地寻找钉子。不得不承认,他们能够成为强者,丝毫不意外,要是没能成为强者才是件怪事儿吧!
然而,我不是这样的人。
兴许也就是我不是这样的人,加上我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对他们而言反而不介意给到宽容、理解和帮助。
就像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如果家里有一个特别勤快的人,另一个人最好是躺平,这样才有利于和睦相处,不然会闹矛盾的。至于其中原因并不难解释,也就是说,当两个人都对同一事物有了各自的处理方案时,都很容易默认自己的方案是最佳选项,继而,难免挑剔,又或者干脆提出质疑。而实际上,这个“同一事物”恰恰是有且只有这一个,也就是说唯一。而什么东西是容易产生争议呢?恰恰就是唯一。
比如唯一的控制权,又比如唯一的使用权,还可能是唯一的话语权。
前提条件是,这个唯一还是“公共负责”的时候。旗鼓相当才可能形成竞争,棋逢对手才可能愈挫愈勇,如果实力悬殊,绝大多数人都是要么接受要么屈服的。
就像很多羡慕、嫉妒、恨,本质难道不是因为距离近吗?
但是,这一条仅适用于生活。归根结底还是知根知底。
人这个物种还是挺神奇的,自带的适应性又或可成长性。
我是说,天然的优势往往很容易被忽略,于是,往往很容易被一些后天的东西所“教育”。说不好,这究竟是人之所以能够强大的原因,还是说人之所以那么容易堕落的借口。
换句话说,多少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真的“合理”(合乎理性)吗?更多不过是一个“常”字。是的,比如常识,常理,常情。然而,一旦遇到“特殊事情”,也就是“失常”了,就不管用了。(“许多人都抱怨说,智者的话都是些譬喻,但在日常生活中却用不上,可我们有的却只是日常生活。”)
可是,偏偏人又是如此偏执,执拗,顽固。
是的,长期处于某种环境之中是会丧失自己的敏感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温水煮青蛙”那么明显的“谬论”竟被那么多人奉为圭臬。说到底,太合乎常理了,以至于让那么多人轻而易举就忽略了事实,甚至连求证的“必要”也都变得可有可无。符合表达嘛!
就像以前学习成语“对牛弹琴”,大多数人都觉得它是隐喻,继而“牛”好像指的是别人,是指摘别人,却从未有人想到“乱弹琴”的人才更愚蠢。比牛还“牛”的人难道不是那个弹琴的人吗?牛顶多算是不解风情,弹琴之人难道不是自作多情吗?毕竟,不影响牛继续吃草,而弹琴之人却为此伤神,多可笑呢!
其实,这段时间有个感悟,也算是某种警惕吧。
今天,天气寒冷异常,难得出行。在去买酒的路上,寒风凛冽,看着萧索的街道,内心难得一片宁静。也是这片刻的宁静,我不由得想到所谓的同理心,我指的同理心不是我以为我理解,而是愿意站在别人的立场,和对方一起去看“世界”。
我就在想,“拒绝理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姿态呢?
无知、偏见和傲慢,这三个词瞬间浮现脑海。然后,很快又被新的感受所覆盖。是的,在当事人看来,于当事人的感受,是如此鲜活,是如此理所当然,又是如此的矛盾、纠结、患得患失、惶惑不安……那是生命,是生活,是生活方式,是只有当下的没得选,更是竭尽全力而无可奈何的无力……
诚然,兴许我们的很多行为,很多思想,包括很多很多的时间和付出,甚至是我们的全部似乎都可以用概念代替,以辅助理解的需要,然而,理解却并不等同于感受,不是吗?
我是说,大家所拥有的也不过是日常不是吗?
兴许你会说,你有思想,你有见解,你有自己的主张或观念,又或你有你的企图、野心、野望,你还可以有志气、志向、意志……我并不是要说具体的细节,而是在这细节中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实则不知道、不可知的有多少呢?
就像尽管我们活着,然而对活着的感受,真切的感受,就像我们并不能够同时拥有青春还拥有对青春的感受,我是说,怎么办呢?“自古万事难两全”。
曾经,我探讨过关于“如何才能做到大彻大悟”,其中有人给到答案:“心不死则道不生”。然而,此人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却是大相径庭甚至是背道而驰。明显是走了歧路的可怜人!
是的,他们普遍认为,只有心死了,或者心死了自然就能够超脱,继而进入到新的境界。只能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个“心不死”说的是“贼心不死”啊!说白了,什么叫“贼”呢?“老而不死是为贼”。换句话说是不合时宜啊。引申为“不切实际的”。
言外之意是,如果心里想的尽是些不切实际的念想,动心起念,继而妄动,这可不就是毫无章法,从一开始就错了,如此显而易见的错误都能够犯下去,这可不是“自寻死路”。如此,如何看得见“前路”呢?怎么会有前途呢?谈何长进或者说成长呢?
“大道长生”啊!可持续发展啊……如果从一开始都不能想到这些,你还去计较这过程中的错误、失误、愚蠢,这不是一错再错吗?简直无药可救好吗!
就像大家读《道德经》如果不能想到它本来应该是《德道经》,那么,你说你能从中汲取到什么智慧,多半也是很可笑的吧!就像你将别人的意见、建议、批评或评价不加咀嚼地吸收,然后你是为谁而活呢?
是故,我会说,不可理解的就是不可理解的。这玩意儿可不是努努力就能够做到的。又或谈什么坚持就能做到的。不信的话,你翻开《道德经》可曾找到“努力”的字眼。
言外之意是,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然后却不能从整体去把握,继而偏听、偏信、偏执,真的能怪什么呢?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去认识自己,那么,你所谓的“知道”、“知识”、“认知”又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你的脑子呢?你的思辨呢?你的主见呢?
用老芒格的话说就是:“要得到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
话说,你都不是那样的人,你都不是那个立场,你都没有那个经历,你都不曾有过深刻的体会,你都压根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后你谈行为,谈态度,谈学习,谈成长,谈深刻,谈“知道”,谈理解,你谈的是什么?支撑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是说,如果你都压根不真诚,压根不曾真正审视过真实,你谈感受,你谈相信,你谈事实,你谈评判,你是谁呢?或者说,你以为你是谁呢?角色扮演吗?
我是说,宁愿我是无知的,我也不要在无知再加上愚蠢。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是怎样就怎样呗。
如果造物主是偏心的,谁知道父母也是偏心的,但是谁又说,偏心然后就只能拥抱偏见,然后仅凭偏见继而好像活成了个演员,就开始筛选观众了,然后舞台呢?关键是还要求别人配合表演?难道这就是妥妥的主角?
简直不要再肤浅、再浅薄、再荒诞、再悲剧、再喜剧……我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你拿错剧本了?
我是说,你要多久才能认清现状呢!
不可理解的就是不可理解的。夏虫不可语冰。
你有且只能做好的也不过是做自己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