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四,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正月十五除了是元宵节还是灯花节。但是说实话,现在的我一点都不愿过节,不只是不愿意过元宵节,而是不愿意过所有的节日了。也包括过年,我也不愿意过了,因为太累了。一年有365天,年、节日能有几天呢?所以还是把平常的日子过好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今天也是我的生日,但是已经年过40的我不太愿意过生日,因为过完生日就代表着真的又长一岁了。小的时候我最盼着的就是过生日。虽然我的生日在春节和元宵节之间,在这段时间是不会缺好吃的的。但是小时候的我还是盼着过生日,虽然过年可以吃五个菜、六个菜、七个菜、八个菜,但是我过生日的时候奶奶还是会亲自下厨给我做地道的南方菜肴汆丸子。在我的记忆中,从我记事起一直到奶奶去世,每年的过生日奶奶都会给我做这道菜。奶奶是95年去世的,距离现在已经28年半了,马上就快到30年了。时光真的就是这么的不禁用,一转眼我也人到中年了!不知道天上的奶奶看着我如今的这个岁数、看着她一手带大的小孙女如今已经人到中年,会做何感想。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妈妈生下我的第56天之后就又回到讲台了。从我生下来的第57天开始,都是奶奶陪着我,把我带大的。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和奶奶在一起的。记得小时候就是奶奶上厕所我都会在后面跟着。后来到了上学的年龄,我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放学回家。我记得我家的邻居还有住在我家西屋的三婶,他们都说我回家的时候人未到家,声音已经先随着风飘进来了“奶奶我饿了.....”然后奶奶就会停下他手中的针线活从炕上下来,出去迎接我,然后问我想吃什么?
在我童年的那个年代,物质资源相对来说还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特别是在农村。平常吃的都是自家菜园产出的小菜。当然小园不会一年四季一直有菜产出,只有在晚春、夏季、初秋的时候才是小园盛产菜的时候。但是那时候的菜是吃不了的,所以人们会在那个时候准备一些可以储存的菜。比如,会在立秋的节气过了之后就开始晾干菜,我家的干菜样式最多了,奶有干活总是喜欢分类的,而且分的比较详细。比如说豆角类的干菜就有豆角干、豆角丝、豆角片,茄子类的干菜有茄子丝、茄子干、茄子片、茄子条等,还有土豆类的土豆干,辣椒类的辣椒片、辣椒干和串起来的红辣椒等。到了农历的八月左右,则开始腌酸菜了,同时也会储存大白菜,再加上土豆(土豆放在窖里是可以保存将近一年的)。这些干菜加上酸菜、白菜、土豆一起就可以供一家人吃到第二年的春天了。当在,并不是所有的家族都会准备足够的干菜的,所以过去的农村常有青黄不接之说,就是说青菜还没下来时,干菜就已经吃完了。但是我家的干菜是足够吃的,奶奶还会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把我家吃不了的干菜送给邻居、朋友什么的。
我的奶奶在做饭方面特别厉害,奶奶能用普通的食材做出非常好吃的美味。比如放学了我告诉奶奶我饿了,但不想吃米饭。奶奶就会给擀面条,奶奶的手擀面在我们村里都是出名的。奶奶擀出的面条、薄厚均匀,而且在切面条的时候也是非常均匀的。其实奶奶的手擀面做的出名,除了技术好之外,就是奶奶的擀面杖了。据说奶奶的擀面杖是奶奶家传的,是中间粗、两头细的那种。不过,虽然奶奶的擀面杖特殊,但是能擀出好吃的面条,还得是奶奶的技术最重要。奶奶做的混汤面条特别好吃,奶奶每次做的时候还会给我加一个荷包蛋。
奶奶的一生可以用风云变幻还形容。奶奶的祖籍是在安徽萧县,她是在40多岁也就是我这个年龄才来到东北的。那个时候爷爷已经故去七八年了。由于那个时代的原因,饿得吃不上饭的奶奶带着三个儿子来到了东北。记得小的时候奶奶常说,能吃饱饭就行了。
奶奶的娘家和婆家的成份都很高,所以在49年以前,奶奶过的是少奶奶的生活。那个时候她的三个儿子都有专人照顾,奶奶要做的就是一些娱乐活动、社交活动,再就是学学做菜(那个时代的当家主母虽然平常不需要做菜,但是一定要会做菜的)。奶奶曾说过,她年轻的时候打牌就是活了。奶奶的娘家在当时是属于有先进思想的,所以奶奶是读过书、上过学堂的人。所以我小的时候奶奶常会教我背一些古诗词。奶奶喜欢的诗人很多,但她最喜欢的还是纳兰容若的词。虽然奶奶没说为什么喜欢他的词(估计那时候即使奶奶说了我也未必听得懂),但是当我也读了纳兰容若的词后我猜想,可能是因为爷爷是军人吧,所以奶奶喜欢纳兰容若在边关所写的词。不过,虽然奶奶喜欢纳兰词,但是却从来没有教我背过一首。
1988年的时候我跟着奶奶还有爸爸第一次回了安徽老家。其实说是回安徽,但是大部分时间是呆在徐州的。因为爸爸的舅舅和叔叔都是生活在徐州的。虽然安徽老家还有亲戚在,但也都没有舅舅和叔叔亲了。我记得那一次我们回去在徐州时是住在舅爷家的,在安徽老家是住在爷爷的一位堂兄弟家的,那一年我5岁。那时候我还不大,只知道玩,不知道对于一位年近古稀的人来说回故乡究竟有什么意义!我只记得有那么多的亲戚、朋友,从十里八乡的赶来,和奶奶话家长。他/她们来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欢天喜地的来的,只是聊着聊着有的就哭了。是啊,那个时候我还不懂得什么叫背景离乡,还不知道什么是远离故土,只是觉得每天来来往往的人有点多。多年以后,当我看到《闯关东》中年过六十的朱开山夫妇带着大儿子回山东老家时,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当年奶奶回故乡时内心的感受。
奶奶的后半生唯一的希望就是回老家。后来,她知道她的希望无法完成时,她的希望就变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魂归故里”。奶奶去世的三年后她的骨灰回到了故乡,之后她就和我远隔千里了。我再也没有机会回老家,也一直没有机会到她的坟前点一柱清香,添一掊黄土。
我的生日再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只是我再也没有了儿时的期盼,也没有了儿时为我加餐的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