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布苏的火”亦如过年的糕点,元宵的花灯,端午的粽子……
越来越方便的生活却带走了很多应有的味道。
想起小时候,年关将近是我们一帮小孩儿最开心的日子。除了可以买新衣服新鞋子,还可以跟着大人一起做各种糕点。
比如米胖糖,花生糖,芝麻糖,寿桃包,各种馅儿的团等等…
其中我们最爱的肯定要属各种糖。
做糖的时间一般都是等大人一天忙碌结束后。几户人家带着材料聚集到一户人家,有打好的米胖,搓掉外衣的熟花生米,芝麻等,还有最最馋人的“糖英”(音译( ー̀εー́ ))。
在昏暗的灯光下,大人先将糖英倒入锅里开始熬煮。一边熬,一边用勺子搅动,再舀一勺起来往下倒,看看有没有拉丝。那香味就随着搅动慢慢溢出来,我们蹲守在锅边擦着嘴边的口水,就等着大人熬好后留一点给我们解解馋。
熬好后就开始做糖了。
芝麻糖和花生糖等比较薄的糖点,就将材料在木制框架模具里码好,倒入糖英,再铺上一层薄膜,用擀面杖不停地滚动。
像米胖糖需要厚实点的,则放进一个更大的框架,摆在地上铺好的薄膜上然后倒上糖英,之后铺上薄膜大人上去踩。
一直到足够结实了,才会将模具拿开,开始切,切成一片一片的。而我们就趁机在旁边捡边角料。
刚刚切下的糖片是软软的,温温的,香香的,那样的香味刻在回忆里抹也抹不去。
现在的那些买来的糖虽然也很美味,却少了大家聚在一起制作时的热闹,少了孩子们的好奇,少了对年的期待,而像“布苏的火”一样不能使人的心和眼睛明亮了。
元宵的花灯不再是一根根竹篾架出框架,不再是一层层纸糊出皮肉,一锤锤钉子撑住蜡烛。虽然现在的花灯会唱会亮会扭动,却再也不能牵出孩子对元宵的期待。
端午的粽子花样百出,所以越来越少的人自己浸竹叶,自己泡糯米。
年糕菜场里随处可买,所以很少捣年糕,也没了围着捣年糕机器讨新出炉年糕的小孩儿。
“布苏的火”来得太容易,没了和大自然的联结,没了和人心的联结,没了和情感的联结,又怎么能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