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给我们青年提出了6个要求,其中谈到年轻人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勇于砥砺奋斗。
理想这个词,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它在我生命中的出现是从小学读书开始的,它出现在校园里挂着各式各样的名言挂画里,比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它出现在老师重点讲述的课文主旨中,它出现在思品老师的“灵魂发问”中,可是,理想到底是什么?它在那些乏味的课文主旨里,在题目的大题模板里,可是就是不在我的字典里。
北京大学的徐凯文老师曾发现北大有30%的学生有“空心病”——缺乏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在社会集体焦虑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缺失的内在价值感。
虽然我并不承认自己有“空心病”,但我跟许多年轻人一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共同之处吧?如果我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我如何拥有理想,如何砥砺奋斗?
我想起,大学刚进入华师,我发现身边有一群并不想当老师,却报了师范的人。当然其中也包括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想过要成为一名老师。
真正让我动摇的是大二时在贵州黔东南进行了一次半个月的支教活动。在那里,我对世界有了更多的解读。那里的贫穷超出了我的想象,路边的公共厕所就是全村唯一的厕所,还没有门,虽然坑与坑之间有一堵矮墙,但是也形同虚设。最可怕的是没有水冲厕所,坑里什么都有。第一次看到厕所的我们留下了悔恨的泪水,恨不得立马冲回家。但随之而来的是心痛、无力,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想做些什么却无能为力。
山区里的孩子一年级已经满手是茧,幼儿园就开始每天早上5点做全家人的饭,因为爷爷奶奶已经下地干活了,三年级的孩子用大菜刀削黄瓜的姿势比我专业多了。
填饱肚子,对于他们来说是每天非常重要的事。支教时,有些幼儿园的孩子也想参加,家里要走来回4个小时的山路,他们不愿意错过下午的课程,所以我们发现他们拼命喝水,用水把自己的肚子填得涨涨的,以此来饱腹。山区里上学期间有免费午餐,我问他们午餐好吃吗,他们又蹦又跳地回答:“好吃!有白菜,有鸡蛋!”在那里,肉是他们用来款待客人的食物,一般家庭平常吃肉的机会不多。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现在还有人吃不上肉。
由于从小吃不到有营养的东西,早上早早起床做饭、干农活,他们比城市里同龄的孩子矮小很多,但也成熟很多,我甚至觉得有的孩子眼神里有中年人的忧愁和操劳。
还记得一个9岁的女孩,家里只有外婆,爸爸说是在外打工,实际上已经坐牢了。妈妈在外打工,但是已经不打算回来找她了,但她还在村子里等着妈妈接她出去。她的家甚至不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家里唯一的破电器就是一台小电视,她带着我们来到她家储存食物的地方,地上铺着土豆,很小,样子也不好看。她把土豆拼命往我怀里塞,说:“姐姐,你多拿点,你们吃的那么差,好可怜。”这个自己都吃不好的孩子,居然还惦记着我们,她哪里知道,对我们来说,这顶多算一种特殊的体验,可以对于她来说,确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当时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
这样触动我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孩子们纯净的笑容净化着我的心灵,我们多希望把自己学到的、知道的、看到的所有都告诉他们,我发现,在付出中得到的快乐并不比伸手获得的少,相反它更有力量,更有价值。
就是这种价值感、成就感,使得只有短短半个月的支教,却在我的心里泛起了层层涟漪,让我的内心丰盈无比。从那里回来之后,我对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暗暗决定我愿意成为一名老师了。
工作了以后,我也偶尔想起在贵州的那段日子,它是我当老师的初心,它像云贵高原明亮的繁星一样点亮我,启迪我——琐碎、平凡的工作里只要保有对自己的价值感、成就感的追求,我想这就是人存在的价值。只要一个人还在追寻自己的价值感、成就感,他就有理想,在奋斗。
对于梁启超来说,理想大概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对于王小波来说,理想大概是在他的黄金时代,永远生猛下去。对于我来说,我对理想的认识还很浅薄,理想大概就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话出自凯鲁亚克的经典作品《在路上》。
愿我们的理想也在路上,愿它永远年轻,永远生猛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