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后和同是实习生的A同事走了一路,她问我实习期结束后想不想留下来,我很直接的回答:不想。
“那你想去哪家公司呢?”
“我想去一家创业型公司,尽管它们体制没有大公司健全,但是比较有活力,年轻人还是不要提前过上养老生活。”
“那还是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吗?“
”不一定,我跟大多数人不一样,我的思维比较发散,很多方面的东西都懂一点,我还是想多尝试,因为我现在也不清楚我到底适合哪一行、哪一个职位。“
”如果工作和专业无关的话岂不是很亏?学了四年啊?“
”看你大学都在干什么吧,像我的话从大二开始就自己在学一些东西,从中得到的收获并不比本专业学到的知识少,大学教育并不是我大学期间的唯一重点。“
我曾经问过很多同学关于就业的看法,她们很多人都觉得如果工作和专业无关那就是对不起自己大学四年的辛苦付出。但是我不这样想,从我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我并不是一个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人,我喜欢有自己的思维,在大学里与其努力去拿奖学金,我更看重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能终身收益的东西。
在大学其实不管学的专业是什么,到期末考试时讲究的都是一个“背”字。理工科会有往年的试卷,文科会有老师的课件,不管当时考的是多少分,到了下一个学期很多人都忘得差不多了,这也促使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学期间到底要学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
大二的时候我过的很压抑,因为很多问题没想明白,比如明明考试月冲刺一下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那为什么平时还要去上课?明明上课时没几个人在认真听,为什么翘课的永远还是少数?明明大家都很迷茫,为什么闲着却不是在看傻白甜的网剧就是在打游戏......
我也是经过了一年多在痛苦中不断自我寻找、自我摸索的过程才有了现在的状态,虽然有时候还是会自我怀疑、会陷入迷茫,但总算是慢慢培养起了自己的三观,知道了自己的性格、思维方式更适合哪一类工作。
其实很多人当初在填报志愿时凭的都是感觉,直到大学毕业想清楚了自己到底要从事哪一行的人都寥寥无几,没几个人会在大学期间努力思考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是怎样的,而一到毕业大多数人心里就想”如果不找对口的工作那就太亏了“。
我想有这种思维的人大多是在大学期间把重心放在了学校教育上,这没什么不对,但除此之外,自我教育也很重要,老师教授的东西早已不能满足一个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就像在当今社会,如果还有人抱有“一生干一行”的心态,那就太落后了,因为现在时代更新的速度实在是太快。
于我而言在大学期间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三观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些东西才会陪伴我走完一生。基于这些目标,从大二开始我就开始接触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并从中不断吸收对自我认知冲击很大的内容,直到现在已经能对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某一行业形成自己的见解。
大学期间大概真的是我们最应该用来思考人生的阶段,一方面是因为时间充足,另一方面是因为一旦步入社会就没有闲余的时间、精力来思考人生问题。如果没有把大学好好利用起来,没有花时间了解自己内心深处最本质的需求,一到毕业就想省力直接找和专业相关的工作,那工作后因为走弯路而浪费的时间就可能会很多。
”学什么专业就找什么工作“其实和”男性觉得女性应该当好贤妻良母“一样都属于一种刻板思维,明明男性也可以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如果不是技术性特别强的工作,其实同届毕业生彼此之间的能力并没有相差很大,底层的工作非对口专业学生实习几个月后完全可以上手,而对于“不找对口工作就亏了”的想法,我觉得这其中体现了很强的学生思维,
尽管到目前为止我还不确定毕业后到底要从事哪一个行业,可能不会与专业相关,但是显而易见当下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好好实习,通过实践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最后再做出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