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由高僧而得名,景由美文而流芳,洞由天然而奇绝。这就是褒禅山华阳洞景观的魅力所在。
褒禅山
褒禅山,旧名华山,坐落在安徽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处。唐贞观十二年(638年),高僧慧褒禅师于此山结庐修行,圆寂后得五色舍利子,其弟子为纪念师尊,将华山改名褒禅山。
褒禅山海拔481米,有3座主要山峦。东为灵芝山,山中树木参天,古以盛产灵芝而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峰尖在云海中时隐时现。西有鳌鱼岭,传说有一罗汉出生于此,饮食后投碗于岭上,因此又称“碗儿岭”。
褒禅山林木葱茏,枫叶、藤葛和各种山花点缀其间,色彩斑斓,如诗如画。“石抱树”和“树抱石”为山中“二奇”。山间的参天古树,其粗长根系沿地表扎人石缝中,为石头所抱,此景称“石抱树”;而数十棵连片的古树,盘根错节,缠绕割石,犹如将巨石揽入怀中,此便是“树抱石”。
这一切,都只是褒禅山的表象之美,而其内在之美,则是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载之华阳洞了。
华阳洞
华阳洞因地处“山之阳”(南面),又因山之旧名为华山而得名。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春,时年34岁的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王安石,偕其弟、友一行5人,于回乡探亲途中,来到褒禅山华阳洞寻幽探验,随后写下了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褒禅山华阳洞从此名扬天下。
今华阳洞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整个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洞洞相通,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可泛舟。移步换景,神奇妙幻。
前洞宽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之处,洞居山腰,为四洞之最,并以险绝见长。洞内怪石嶙峋,千姿百态。
“天河泛舟”,充满浪漫情调。传闻地下河可通达和县小西门的古井。
褒禅寺
褒禅寺,实为慧空禅院的再造之所。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就是说,慧空禅院是慧褒禅师结庐修行、死后安葬的地方。
慧褒禅师与唐玄宗之师慧忠国师为昆季。
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于华山结庐,潜修20余年,圆寂后获五色舍利若干粒,其弟子遂改山名为褒禅山,并兴建寺字,谓慧空禅院。此后,宋高僧中会禅师与无裕禅师相继修建,寺宇规模逐渐扩大。明永乐年间,郑和西洋归来后,增建殿堂,寺院达千余间,住僧常满千人。
“文革”期间,褒禅寺遭浩劫。1998年重修褒禅寺时,舍利子已请回。鉴于旧址周围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便决定将褒禅寺移至华阳洞附近重建,并请江西水修县云居山真如寺绍云法师为住特。绍云法师为重建修禅寺,先后到香港、深圳、上海等地佛教界多方筹集资金,历时五载建成。
绍云法师,俗名黄德泉,含山县张公人,于1955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出家受戒,是虚云老和尚的关门弟子,曾任江西云居山真如寺首座。其著作有《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云居仪规》、《绍云法师开示录》等。
重建的褒禅寺,坐北朝南,四面群山环抱,寺前湖水清澈,林木苍翠,灵秀幽静,置身其中,如人圣境。寺庙占地面积近80多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为典型的三进式丛林规模布局。四周回廊,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两边有钟楼、鼓楼、祖师殿、观音殿、伽蓝殿、地藏殿、功德堂、念佛堂、禅堂、法堂、客堂、禅房、斋堂、库房等,共138间。千佛舍利石塔位于寺庙东面,为花岗岩结构,塔身九层,高41.6米,威严庄重。(选自《巢湖人文景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