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教傳記
佛法司库—阿难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

佛法司库—阿难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

作者: 无心妙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4-21 11:08 被阅读102次

    【传记】佛法司库—阿难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


    凸显阿难与佛陀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一部经是《大涅槃经》──佛陀最后那段日子与般涅槃的记录。

    这些记录传达了一种特殊的分离情感,那对阿难来说尤其痛苦。那也是佛法衰微的第一个小征兆,随着距离佛陀的年代愈来愈远,它会逐渐消失,直到一位新的佛陀出世为止。

    这整部经的主旨,是劝人要把握时机,修行佛法。它再度反映了阿难的完整性格,因此我们将跟着它的脚步前进,强调以阿难为主的那些段落。

    佛陀拯救跋耆族

    这部经的第一节是从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开始,七年前提婆达多试图分裂僧团,结果失败。阿阇世王仍统治着摩揭陀国,波斯匿王刚被推翻,释迦族面临悲惨的结局,阿难的许多近亲都被杀害。

    那时,三个著名的刹帝利族──拘利族、末罗族与跋耆族,住在靠近喜马拉雅山区的恒河北方,他们都独立于阿阇世王之外。阿阇世王想要灭掉跋耆族,将其土地并入日益茁壮的帝国中。

    佛陀无法阻止那些未进入僧团的释迦族人被消灭,他们有自己的业报要偿还,但他帮助了跋耆族,后来也间接帮助了末罗族。这是佛陀晚年时,外部的“政治”背景。此事的细节,详述如下。

    跋耆族能继续存在的七项特质

    阿阇世王命令大臣禹舍去找佛陀,宣布想入侵跋耆族的企图。禹舍来传达讯息时,阿难尊者就站在佛陀背后为他摇扇。佛陀转向阿难,问了他七个关于跋耆族生活方式与情况的问题。

    阿难回答,跋耆族经常召开集会并和谐地商议;不会毁弃已制定的国法;遵从长老的训言;不会强奸妇女;尊敬寺庙与圣地;不会撤回对道场的布施;对于一切阿罗汉与沙门都给予保护与护持。

    佛陀说,以这七项特质,人们可以预期跋耆族会兴盛,而非衰亡。佛陀先前曾给他们这七项规定。禹舍回答,这七个特质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确保此族的继续存在,只要跋耆族能继续遵守,国王就不可能征服他们,除非透过内部失和或背叛。

    禹舍信服地离开,并向国王报告,若贸然对跋耆族开战不会成功。那时的印度人对具有心灵力量者有很大的信心,因此道德优越的暗示就足以阻止一场战争。一直到后来,在佛陀入灭后,国王才可能侵入跋耆族,因为那时他们已背弃了完善的道德。

    使僧团兴盛的七项告诫

    佛陀曾以这高度政治性的讨论作为教育的机会,他请阿难召集当地所有比丘,给他们能使僧团兴盛的七项告诫:

    比丘们应经常聚会;并和合地尽力于僧团的职务;他们不应制定新的律法,而应遵守已制定的律法;他们应尊敬僧团的长老,并听受其忠告;他们应抗拒渴爱;乐住阿兰若;并随时保持正念。那么,志同道合者就会被吸引前来,那些已在过清净生活者也能安住。

    在佛陀对比丘们说完这些话之后,以如下精简的教法总结,它在这个故事中重复出现了许多次:

    有关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及无明漏等之诸漏解脱。

    佛陀教导阿难自作皈依

    在这番告诫后,佛陀便展开最后的旅程。他总是前往那些想要了解佛法,或需要澄清误解,或可以阻止暴力的地方。

    在这段最后的旅程,他先朝恒河方向走到那烂陀,它后来成为佛教著名的教育中心。它靠近舍利弗的出生地,舍利弗就在出生地离开佛陀,因为他想在般涅槃前,待在此处教导母亲佛法。在道别时,舍利弗再次赞叹佛陀:“世尊!我对世尊有如此的信心:没有任何人拥有比世尊更高深的智慧。”

    然后,佛陀便和比丘们前往跋耆国的首都吠舍离,他曾称赞过该族的美德,而阻止阿阇世王入侵。他在那里罹患重病,完全以意志力压抑疾病,因为他不想在未再次召集弟子之前辞世。佛陀会生病,是因肉体的不圆满,但能以意志力控制疾病,则是因心灵的圆满。

    阿难为佛陀生病而沮丧,情绪低落到无法正确地思考。他对佛陀说,只有想到佛陀不会在未给比丘们一些僧团规定就般涅槃时,才稍感安慰。但佛陀却反驳他:

    阿难!僧伽还能期待从我这里多得到什么吗?我教导佛法从无内、外区别,如来绝无任何藏私。只有自认为应领导比丘僧团者,或比丘僧团得依靠他者,这样的人才必须给予弟子最后的指导。但如来并无这种想法,因此他必须给予比丘僧团什么指导呢?

    佛陀接着说:

    阿难!如今我差不多八十岁了,生命已走到尽头,我只能勉强维持这个身体,就如有人维持快要瓦解的旧马车一样。我的身体只有在进入与安住于无相心解脱时,才会自在。

    但大师随即又给了阿难一帖良药,以对治由这些话所引起的悲伤:

    因此,阿难!要作自己的岛屿,作自己的皈依处;要以法为岛屿,以法为皈依,不要寻求其他的皈依处。

    阿难未请佛陀继续住世

    此经的第三节是佛陀停留在吠舍离度过雨安居。

    有一天在雨后,他嘱咐阿难拿着坐具,陪他到遮波罗庙禅修一天。当坐在那里时,世尊看着面前的美景,提醒阿难附近许多美丽的景点。这段乡间叙述的原因看似不明,但到后来就会变得清楚。

    阿难受魔罗扰乱,不解佛陀的暗示

    佛陀接着说:

    任何成就四神足者,都能让它们成为他的工具与基础,如果他有意愿,将能活过一劫或活满一劫。如来已完成那一切,因此如果受到请求,他可以活到这劫结束。

    虽然佛陀已给予阿难如此明显,且完全符合他期望的暗示,但阿难并未请佛陀为了众生而慈悲住世。佛陀不只一次,而是三次都以同样的方式对阿难说,但每次他都未会意。因为他的心受到魔罗蛊惑,魔王对他仍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力。

    过去一直都很谨慎小心的阿难,此刻已迷失正念,这种情况先前也曾发生过,但都只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否则我们这一整劫将会截然不同。是否有可能在那一刻,阿难只沉湎于陪伴佛陀的喜悦中,因此听不进佛陀的暗示呢?也许就是贪著于陪伴佛陀,再加上诱人的黄昏与平静的森林,更加深他的贪著,以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最符合他深切期望佛陀活久一点的反应。

    如果没有魔罗的扰乱,阿难就会请佛陀接受延长寿命的重任,而佛陀出于对世人的慈悲也会同意。但魔罗害怕无数众生会逃脱他的掌握,急于阻止此事,将历史的轨迹封存下来。这个如此戏剧化且引人联想的场景,是属于巴利藏经的神秘事件,人们可以无尽地想像它。

    魔罗提醒佛陀实践诺言

    让我们继续这件事:佛陀请阿难离开,而开始入定,阿难则坐在附近树下。然后魔罗出现在佛陀面前,提醒他四十年前刚觉悟后不久的一个承诺。

    当时,魔罗请佛陀般涅槃而不要传法,但佛陀回答,除非他已彻底训练与指导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与优婆夷,并已妥善建立清净梵行,否则他不会般涅槃。

    然而如今,那些事都已完成,魔罗也来提醒他该是实现诺言的时候了。佛陀回答:“恶魔!你且安心,不久之后如来便会般涅槃。从现在起三个月后,如来就会般涅槃。”

    于是世尊以正念、正知,放弃继续住世的意愿,就在如此做时,大地剧烈震动,天上雷声隆隆。那是当他宣布放弃这些自然元素作为其生命基础时,它们的强烈反应。

    佛陀放弃住世的意愿

    当阿难察觉地震与雷声时,他问佛陀这现象的原因,佛陀回答有八个原因。

    第一是当巨大力量移动的场合;其次是当拥有神通的比丘或婆罗门进入某种禅定时;后六个分别是菩萨入胎、出生;如来觉悟、初转法轮、放弃继续住世意愿,以及般涅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切众生最高者的佛陀和整个宇宙之间,有多么深的联系。

    接着,有关八众、八胜处与八解脱的说明,似乎有些离题。表面上看来,这些似乎是互不相干的开示。学者们说它们会被插入经文,是因为一开始有八种地震的缘故,于是其他三个“八种”就顺势被带进来。事实上,其中有更深的连结,它们是被设计来让阿难由浅到深逐步地深入,并让他知道佛陀正快速地趋近死亡,不会让他措手不及。

    在佛陀帮助阿难导向觉悟之道后,他提到自己在四十五年前曾告诉魔罗,于妥善建立佛法之前,都不会般涅槃。如今魔罗出现在面前,而他也告诉魔罗只会再活三个月。因此,如今他已放弃继续住世的意愿,那就是地震的原因。

    阿难恳求佛陀继续住世

    此时,阿难毫不犹豫,三度恳求佛陀继续住世一整劫。但佛陀回答,最适当的请求时间已经过去。当阿难第三度请求时,佛陀问:“阿难!你对如来的觉悟有信心吗?”当阿难肯定这点时,他又问:“那么阿难,为什么你要持续违逆如来至第三次呢?”

    然后,佛陀向阿难说他已让机会悄悄流逝:

    这是你的过失,阿难!你并未把握如来所给予的请佛住世的明显暗示。阿难!如果你这么做,如来可能会两度婉拒,但第三次一定会同意。

    佛陀也提醒阿难,不只是现在,之前已有十五次表明自己能住世一整劫,但阿难每次都沉默不语。

    最后,佛陀又补充有关无常的告诫:

    难道从一开始我就未教导,一切我们所爱的事物都会变化、分开与离散吗?一切都会成、住、异、灭,没有任何事是不会消散的。此外,如来也不可能收回说过的话:三个月后,他将会般涅槃。

    因此,他请阿难召集当地比丘前来。他劝与会大众要学习与修行觉悟之道,这他在传法期间都已教导得很清楚了,如此一来,“为了众生的福祉与快乐,出于慈悲,为了世间与人、天的良善、福祉与快乐,这个梵行将可长续久住。”在开示结束时,他宣布“从现在起三个月,如来将般涅槃。”他并给予比丘们一些思惟的偈颂:

    余日无多吾寿终,离开汝等自依止。

    精进正念持净戒!坚定守护汝自心!

    于此正法律中人,安住正念与正知,

    应断生死之轮回,并能抵达苦灭边。


    纯陀的供养

    此经的第四节记载,在雨安居结束后,佛陀继续旅程,并宣布不会再返回吠舍离。

    以律或经印证佛法

    途中,佛陀对比丘们开示之前说过的相同主题,他说他们会轮回生死,是因为并未洞见四法──圣者的戒、定、慧与解脱,并再次如他在最后旅程中经常说的,强调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在下一个休息处,他向比丘们解释,如果有人意图引用他的话时应如何做。佛陀说,他们应记住这些句子,并在律或经中寻求印证,如果在其中无法找到,那么就可以断定它们是那人误学来的,便应拒绝它。

    这项告诫,对于忠实传递佛陀的话,是非常重要的,直至今日,它仍是人们分辨是否为佛陀所说,或是新编、伪造经典的根据。

    佛陀严重腹泻

    之后,佛陀游行到喜马拉雅山旁刹帝利族的所在地──末罗国。这段期间,他可能也到过舍卫国,因为他就是在那里听到舍利弗的死讯。

    在释迦族的邻居末罗国境内,金匠纯陀邀请他和比丘们应供,主食是一盘旃檀树耳,佛陀要求纯陀,这盘食物只供养他,而比丘大众则供养其他食物。然后,他要求将剩余的栴檀树耳埋起来,“因为除了如来一人之外,我没看过其他能吃它而完全消化的人。”

    在这顿饭后,佛陀便罹患严重的腹泻,但他平静地忍受它,并未因此中断行程。沿途他都吩咐阿难摊开他的僧袍,因为他已筋疲力尽想要休息。他请阿难到附近溪流取水,但阿难说宁可到河边取水,因为溪水已被许多马车搅动而混浊了。在佛陀三度要求下,顺从的阿难便前往溪流,此时溪水竟奇迹似地变清澈了。

    福贵供养金色衣

    在路上,佛陀遇见末罗族人福贵,他是阿罗逻迦兰的弟子,佛陀以禅定力赢得福贵的信任,使他归依,而成为佛陀生前最后一位在家弟子。

    福贵供养佛陀两套金色衣,佛陀收下一件,另一件请福贵供养阿难,在此情况下,阿难并未拒绝礼物。

    阿难说,衣服的金色和佛陀皮肤的光泽相比黯淡许多,于是世尊说有两种情况,如来的肤色会变得分外明亮,那就是在他觉悟与般涅槃的那天。在当晚的最后几个小时,他就会般涅槃。

    最好的供养

    沐浴后,佛陀告诉阿难,任何人都不得因为佛陀吃了金匠纯陀供养的食物后死亡,而责备他。

    世上有两种最好的供养──供养之后,菩萨获得觉悟;供养之后,佛陀般涅槃。纯陀会从他的供养中得到很大的福报:长寿、健康、权势、名声与转生天界。

    娑罗树林间的最后法音

    此经的第五节一开始,佛陀要求阿难陪他去拘尸那罗,到末罗族的娑罗树林。

    最高的礼敬是安住于法

    当他们抵达时,阿难为他在两棵大娑罗树之间,安排了一张头朝北方的卧榻。虽然并非开花时节,但满树花开,并散落在世尊身上。天上的曼陀罗花也飘落下来,并伴随着天香与天乐。佛陀接着说:

    阿难!这样并非向如来表达最高礼敬的方式。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安住于法,如法生活,如法而行,这样的人才是向如来表达最高的礼敬。

    那时,尊者优波摩那正在为世尊摇扇。佛陀要求优波摩那站到一旁,阿难问佛陀为何要他立即让开。佛陀解释,有无数天神从四面八方前来,想见世尊最后一面,因为这是难得一睹的。但由于杰出的优波摩那比丘站在他面前,使得他们看不到他。由此可见,优波摩那内心的光明一定比诸天的洞见力更强。

    值得礼敬的四个地方

    阿难进一步问诸天的细节,并得知有些尚未解脱烦恼者,正在哭泣、悲叹;而有些解脱烦恼者,则安定与平静。佛陀又指示阿难:

    世间有四个地方值得礼敬,能鼓舞忠实的信众,那就是佛陀的出生地蓝毗尼园、成道处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处鹿野苑与般涅槃处拘尸那罗。凡是以信心到这些地方朝圣者,命终之后将转生天界。

    如何为佛陀举办葬礼

    接着似乎有些突兀,阿难问了前面已叙述过的问题,即应如何与女人相处。

    然后,他问如何处理世尊的遗体。佛陀的回答很直接:

    阿难!你不应担心此事,但自思惟,努力护持正法。有智慧的长者,当供养如来之身。

    然后,阿难希望知道在家居士如何举办葬礼。佛陀对于荼毗与造塔给了详细的指示。他说有四种人值得造塔:无上的佛陀、辟支佛、声闻阿罗汉与转轮圣王。供养这些佛塔,也会获得很大的福报。

    佛陀鼓励阿难解脱烦恼

    然后,阿难悲不可抑,悄悄地离开而入于精舍,闩锁门栓,暗自饮泣。他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对他慈悲有加的世尊很快就会不在了。他二十五年的服侍结果还剩下些什么呢?这个著名的场景在佛教艺术中经常被描绘。

    当佛陀见不到阿难时,便询问他在哪里,并召唤他前来,佛陀对他说:

    阿难!不要悲伤,难道我不曾多次告诉你,一切都会变化与消失吗?诸法怎么可能有生而不灭呢?阿难!长久以来,你一直以慈悲的身、语、意,愉快、敏锐、认真而毫无保留地照顾如来,你已积聚了大福德。阿难!继续努力,你很快就能解脱一切烦恼!

    然后,他说了一件很久以前的事,在过去世阿难也曾服侍过他,并获得许多世间福报。

    佛陀赞叹阿难的特质

    在佛陀第二次预言阿难很快就会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他便转向比丘大众,再次赞叹阿难:

    过去一切诸佛都曾有过如此优秀的侍者,未来诸佛也是如此。他待人处事的方法令人钦佩,如果有比丘同伴们去见阿难,见已皆心生欢喜;如果他对他们谈论佛法,他们对他的开示也一样欢喜;当他沉默时,他们则怅然若失。而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都如此,他们听到阿难的教导总是很欢喜,每个人都想再进一步聆听。

    阿难就是具有这些卓越与非凡的吸引人的特质,这种特质除了他之外,只有在转轮圣王身上才看得到。

    经典中经常出现这种方式,我们在这里也可见到,佛陀对阿难说话的两种互补方式:一方面盛赞他,并告知比丘其伟大之处;另一方面,则一直提醒他要克服最后的烦恼。

    于拘尸那罗举行葬礼

    在这赞叹之后,阿难转移话题到另一个主题上。他建议佛陀最好不要在这荒野山林,而是在舍卫城、王舍城、憍赏弥或波罗奈等大城里般涅槃。

    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提议回佛陀的家乡迦毗罗卫城,因为它最近才遭到波斯匿王之子劫掠与破坏,所以阿难未曾提到它,就如他也未提到吠舍离,因为佛陀已说过他不会再回去那里。

    阿难认为葬礼在大城里举行,可以由住在该城的在家信众办得好一点。但佛陀躺在临终的病床上,详细解释为何拘尸那罗并非泛泛之地。佛陀很久以前曾在此作过转轮圣王大善见,且曾在此以转轮圣王的身分留下遗骨不下六次,这次是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那个王国的显赫与庄严都已遭到破坏,消失而不复存在。这确实足以让人对世间的有为法,生起厌离之心。

    最后一位弟子──须跋陀比丘

    佛陀关于大善见的开示,是他所给最后的伟大教法。随后他就吩咐阿难召集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好让他们可以向他道别。那时游方行者须跋陀正好在拘尸那罗,听到佛陀即将般涅槃的消息。他想到佛陀出现于世是多么难得,便想把握最后机会让他释疑。

    他恳请阿难让他接受佛陀,但遭阿难拒绝,他说临终病床上的大师不应受到打扰。出于对佛陀的关爱,阿难三次拒绝他。但佛陀无意中听到他们的谈话,便告诉阿难让他进来:“他前来问法是为了求知,而非制造麻烦。”

    于是须跋陀提出一个问题:“现在所有老师都声称已觉悟,但他们的教法却相互矛盾。到底哪些人是真的觉悟呢?”佛陀不回答这个问题,并说:

    哪里能找得到八正道,那里就有真正的清净梵行,并能得到沙门四果。如果比丘们活在正道中,这世间就不会缺少阿罗汉或真正的圣者。我出家与说法已超过五十年,只有亲近正法,才有清净梵行。

    这个简短的开示,就足以让须跋陀了解佛法的各种观点,并皈依佛陀。当须跋陀请求准许加入僧团时,佛陀告诉他,根据规定,其他教派的沙门必须先通过四个月的见习时期。须跋陀随即表示,即使得等上四年的见习,他也愿意。

    于是佛陀立即接受他,做了最后一次破例,在几分钟内,这位佛陀最后的比丘弟子,便证得了阿罗汉果。

    佛陀般涅槃

    此经的第六节从佛陀的最后教导开始。

    最后的教导

    首先,佛陀建议比丘们永远不要认为他死后就不再有老师,“因为我去世之后,法与律就是你们的老师。”即使到今天,对他的信徒来说,佛陀在经中的这番话仍具有关键性。

    其次,在他死后,比丘们不再无区分地称呼彼此为“朋友”。戒腊较长的比丘可称呼浅腊者为“朋友”或直呼其名,而浅腊者则应使用“尊者”,这规定确认德望是根据僧团中的戒腊,而非比丘或比丘尼个人的身分。

    第三,同意比丘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舍弃微细戒与一切相关规定。

    第四,同时也是最后的教导,对阐那比丘实施“默摈”(直译为“梵罚”。)阿难问这应如何理解,佛陀解释,不应对阐那说话、劝告或教诫,除非他忏悔。

    询问有疑者

    在交代完这些有待阿难去完成的根本外在指示之后,佛陀再次转向与会僧众,问他们对佛、法、僧与修行之道是否有任何疑问。他们应趁佛陀尚未寂灭之前,赶紧提出问题。但连问三次,都没有人回应。于是阿难说这真是令人惊讶,竟然无人有任何疑问。

    佛陀再度更正他,因为阿难并不确知所有的人真的毫无疑问,该比丘可能只是不希望将它说出来,或在这最后的时刻并未察觉到它,只有拥有一切知者才能以这种方式说话。

    但其实当时的情况正如阿难所说,而佛陀会如此说,只是为了显示阿难的信心与正觉者的真实洞见不同。在场的五百名比丘至少都是入流者,因为这个成就的表征之一,正是断除终结。

    世尊再度转向与会僧众,给他们临终的遗言:

    现在,比丘们!我对你们宣说此事:一切有为法的本质终归于灭,应朝解脱目标精进不放逸!

    佛陀于第四禅中般涅槃

    在世尊说完这些遗言之后,他便进入四种禅与四无色定,最后进入灭尽定。当阿难见到佛陀入灭尽定时,便对阿那律说:“尊者!世尊已般涅槃。”他不再称呼他为“朋友”,而是视之为戒腊长的比丘,虽然两人是在同一天出家。

    然而,阿那律具有天眼通,于是纠正他:“佛陀是在灭尽定中,他尚未般涅槃。”只有像阿那律这样的阿罗汉,才能认出这最后微细心境的差别。随后佛陀便反向进入九次第定,回到初禅。然后再从初禅逐步进入第四禅,最后就在第四禅中般涅槃。

    在他生命结束的时刻,大地震动,雷声隆隆,如他所曾预言的一样。曾请佛转法轮,本身也是个不来者的梵天娑婆主,说了一首偈颂,指出即使连佛陀的金刚身也是无常的。身为入流者的帝释天王也说了一首偈颂,重复佛陀自己说过的名言:“诸行实无常。”阿那律平静地说了两首偈颂,但阿难则悲叹:

    其时甚恐怖,身毛皆竖立;

    具一切慈悲,此等正觉者。

    阿那律安慰大众与阿难

    尚未达到究竟解脱的五百位比丘,也和阿难一样悲泣。阿那律尊者则安慰全体大众,为他们指出永远不变的无常法则,并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在场的无形诸天上,他们之中也有悲戚者与解脱烦恼者。

    阿那律彻夜都和阿难谈论佛法,在他们四十三年的出家生活中,这两位个性截然不同的兄弟之间,似乎未曾有过一次佛法对谈。但如今阿那律全心全意地投入照顾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他是如此地需要安慰。

    到了早上,自然被视为亲近弟子间指导者的阿那律,请阿难通知末罗族人佛陀般涅槃的消息。

    佛陀荼毗与立塔供养舍利

    阿难传达讯息之后,末罗族人等筹集盛大葬礼所需的一切用品,如花、香等,然后便前往娑罗树林。他们持续七日,都以庆祝的舞蹈、歌唱与音乐,以及旗、帜与花、香,礼敬佛陀的遗体。

    人们可能会质疑他们怎么会在此时想到庆祝,但他们为何应该哀悼呢?那并无法改变什么。他们以歌声与舞蹈表达对佛陀的尊敬:庆祝佛陀已出现于世,庆祝自己已听闻佛陀的法,庆祝佛陀长久以来已走遍印度教导了许多人,以及庆祝他已建立守护佛法的僧伽。

    第七天,他们搭起荼毗的柴堆。当末罗人想要点燃柴堆时,却总是点不着。阿那律解释那是天神在阻止,因为他们想等到大迦叶尊者抵达,他在佛陀最后的日子里并不在场,如今和一群比丘正在赶来拘尸那罗的途中。当迦叶抵达时,他和同伙比丘一起绕佛三匝,表达对世尊最后的敬意。然后,柴堆自行点燃,遗体烧到只剩骨头,没有任何灰烬。

    当邻族听到佛陀逝世的消息时,纷纷派遣使者来迎请舍利,以便为它们建塔。但末罗人却说舍利是他们的,因为佛陀是在他们的土地上入灭。最后,一个聪明的婆罗门劝他们,别为这最伟大和平缔造者的遗骨而争吵,并建议他们将所有舍利等分成八份,这才平息了纷争。这位婆罗门要求拥有装舍利的容器,最后赶到的另一族人则得到柴灰,如此就建立起十个纪念塔。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2》何慕斯·海克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法司库—阿难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an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