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教傳記
佛法司库一阿难 第二章 阿难的声望

佛法司库一阿难 第二章 阿难的声望

作者: 无心妙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4-21 11:07 被阅读19次

【传记】佛法司库一阿难

第二章 阿难的声望


在巴利藏经中,出现许多次对阿难的赞叹。

擅长说法的老师

例如,有一次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会见阿难尊者,并询问他正确身、语、意行的标准。阿难以一贯的颖慧回答,国王听了很高兴,就送他一件贵重的衣服。之后,阿难向世尊禀报这次会面,于是佛陀对全体比丘大众说:

比丘们!这是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收获,他很幸运能得到会见与供养阿难的机会。

阿难是个擅长说法的老师,因此在佛陀觉得自己身体不适的场合,会毫不迟疑地请他代替,此事发生在迦毗罗卫城佛陀与释迦族的亲属之间。

当释迦族要启用一间新别墅时,他们邀请佛陀与比丘们在那里度过首夜,为那个地方祝福。佛陀在那里说法许多个夜晚,然后对阿难说:“阿难!对释迦族人说弟子修道的进阶训练。我背痛,需要休息一下。”

于是,阿难对行者的完整修行做了详细的说明,从基本的戒律到究竟的阿罗汉果智。当结束时,佛陀站起来说:“善哉,阿难,善哉!你已针对声闻的进阶训练,为释迦族做了一次杰出的开示。”

好几次阿难说法时,佛陀并不在场。习惯上,佛陀有时会先做一段简短而扼要的开示,然后就起身回房,似乎要让比丘们自行梳理出他话中的意义。这时,比丘们会去找博学多闻的长老,请他们详细解释佛陀谜样的谈话。

通常他们会去找“论议第一”的大迦旃延尊者,如果他不在,就会去找阿难,“因为阿难尊者受大师与睿智道友们的赞叹”。然后,阿难就会完整地解释佛陀开示,事后比丘们会将阿难的话告知佛陀。佛陀总是会说:

比丘们!阿难是智者,深入法义。如果你们问我这件事,我的回答将会和阿难一样,就是那个意思,你们应将它牢记在心。

“法”的活化身

阿难通达“法”的程度,佛陀甚至称他为“法”的活化身。有一次,一个在家弟子问佛陀,在他对“佛”与“僧”礼敬后,他应如何礼敬“法”──当时“法”尚未被记录在书籍中。佛陀回答:“善男子!如果你想礼敬‘法’,就去礼敬佛法司库──阿难。”

于是,在家弟子邀请阿难应供,并供养他一匹贵重的布料。阿难将它献给舍利弗,舍利弗则又转献给佛陀,因为只有他才是诸福之因。

另一次,阿难回答完佛陀的问题而离开之后,佛陀告诉其他比丘:

阿难虽然还是个有学者,但要找到智慧和他一样相同者,并不容易。

在世尊般涅槃前不久,他说:

就像刹帝利、婆罗门、吠舍与沙门见到转轮圣王很欢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与优婆夷对阿难也是如此。如果有四众之一去见阿难,单是他的风采,就会带给他们喜悦。当他说法时,他们则会因为他的话而喜悦。当阿难恢复静默时,他们则犹嫌不足。

没有敌人的人

鉴于如此众多的赞誉与欣赏,不难想象阿难背后所遭遇的嫉妒与憎恨一定也不少,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阿难是个没有敌人的人。这样稀有的好事绝非偶然,他在许多前世就已是如此。阿难毕生对佛法的投入如此彻底,名声根本无法触及他或令他骄傲。

他知道这些好处都是拜佛之赐,秉持这样的态度,他的内心毫无骄傲与自满。不骄傲的人没有敌人,也不会遭人嫉妒。如果有人如阿难同父异母兄弟阿那律,避开一切社交而完全转向内在,那么没有敌人就很容易。

但阿难夹在佛陀与他的众多信徒之间,经常将自己暴露在心胸狭隘者的敌意与憎恨之下。因此,他没有敌人、对手、冲突与紧张的生活,可说是近乎奇迹。这真的是阿难独一无二的特质。

受到同修比丘告诫或批评的例子

虽然阿难也曾遭到善意的批评,或偶尔受到告诫,但那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为了改变个人的行为,友善的提醒或警告,或甚至是实质的责备,都有助于达到更高的净化。

如果认真看待,这种批评将能带来更多内在的清明,以及他人更高的尊敬。但阿难受到告诫的例子,大多是社会行为或戒律的小细节。它们很少触及自我净化的事,以及他对法义的理解。兹举例如下。

不得为自己烹煮

有一次,当佛陀深为胃胀气所苦时,阿难为他煮稀饭,之前这么做都有效。

佛陀告诫他:“对沙门来说,不宜在屋里准备食物。”在此事之后,佛陀便制定一条比丘不得为自己烹煮的戒。阿难从那时起便谨遵此戒,因为他完全了解对于真实出家而言它的必要性。

去村庄须著三衣

有一次,阿难去托钵时未穿僧伽梨。同修比丘提醒他注意佛陀所制的戒,比丘去村庄时一定得穿三衣。阿难衷心接受,并解释他只是忘了。由于这两件事,都和简单的戒律有关,因此很快就解决了。

如阿难这样拥有最杰出记忆力的人,还是可能忘记一些事,那是因为入流者仍不圆满的缘故。然而,佛陀要求比丘们要时时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因为更高的精进修行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戒律基础上。这有助于消除纯粹智力上的理解与我慢。

须注意他人贪著于己的危险

另一种针对阿难的批评,是大迦叶尊者所作的两个例子。

有一次,阿难请迦叶陪他去尼众道场为比丘尼开示。起初迦叶有些迟疑,后来还是同意了。当开示结束时,一位任性的比丘尼责怪迦叶作了所有谈话,而未让阿难说一句话。她说那就犹如卖针的小贩想卖针给制针的人一样。

阿难乞求迦叶原谅她,但迦叶回答,阿难应有所约束,否则僧伽就会开会检讨他的行为。迦叶希望这次责备能提醒阿难,在他热衷于教导比丘尼佛法时,别忽略了个人贪著的危险,这个批评无疑对阿难的未来很有帮助。

须照顾新出家者的道心

第二件事发生在佛陀入灭后不久,三十位阿难的弟子舍戒还俗时。迦叶责备阿难并未照顾好这些年轻人。他和他们一起去游行,而他们当时都仍无法自制,饮食无度,缺乏正念、正知。因此,迦叶说他是个“践踏新粮,破坏施主信心,徒众正在分崩离析者”。最后,迦叶说:“这个年轻人真是不知道他自己的分寸。”

对这个更为严厉的指责,阿难只是回答他头上都已长出灰发,而迦叶却还称他为“年轻人”。也许在这情况中,阿难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低估弟子们的世俗习气。阿难并没有为自己辩护,毕竟他还不是阿罗汉,仍有些烦恼习气,他只是对批评的方式有些意见。

然而,如迦叶这样的阿罗汉,一定知道何种批评形式对阿难最有帮助。无论如何,迦叶在这两个例子中责备阿难,都是出于对他的关爱,他们之间一直都维持着绝佳的关系。

须注意自己的觉悟

另一个优陀夷比丘,曾批评阿难如下。

阿难曾问世尊,他的声音会在宇宙中传多远。世尊回答,诸佛是不可测度的,可以传得比一千世界(含一千日、一千天、一千梵界)远,甚至比三千世界更远。他们可以放光超越那一切世界,和声音一起到达住在那里的所有众生。

阿难对于这样的描述感到很高兴,它无所不摄并超越一切层面,他因此叫道:“我真幸运,有个如此具大势力的无上师!”优陀夷驳斥他:“阿难吾友,你的大师具大势力,与你何干?”

这些话是个严厉的指控:阿难一直都只看到佛陀个人,而忽略了他的真实利益──自己的觉悟。佛陀立即站在阿难这边,说:

不是这样,优陀夷,不是这样,优陀夷!如果阿难未得完全解脱就死了,因为他心的清净,他会七次成为天王,或七次成为南赡部洲之王。但是,优陀夷!阿难会在此世就证得究竟解脱。

佛陀在阿难面前作这样的预言,显示对他的信心。佛陀知道阿难并不会因为对佛语的广大知识,而疏于修行。这番话也显示出佛陀发现,藉由安慰阿难的努力与精进,来保护他免于自责或他人的责备是有效的,将能为阿难在此世带来最高的成就。如来只有在一个人表现得非常诚恳而非轻忽时,才会如此宣示。

佛陀对阿难的告诫

佛陀主动对阿难的告诫只有一次,也是最重要的。

应避免耽溺于闲谈

佛陀指示阿难去监督给比丘们做衣服的布料分配,阿难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佛陀称赞他很谨慎,并告诉其他比丘阿难很会缝衣服,他会作好几种缝边。对好的比丘来说,为衣服缝边有其必要,这样它们才不会从边缘磨损,能使他免于遭到粗心毁损施主供养的指控。

之后,当佛陀住在他的故乡附近时,他看见寺院里准备了许多席位,就问阿难是否有许多比丘住在那里。阿难证实这点,并补充说:“世尊!现在是准备我们衣服的时候。”

在此阿难是针对佛陀的指示,一个比丘应妥善照顾自己的衣服。然而,阿难似乎安排某种形式的裁缝班,以教导同修比丘们这项受到赞扬的裁缝技艺,可能因此才有共同的夜间裁缝时间。

阿难并未考虑到,这会演变成如家庭聚会般的谈话时间,比丘们可能因而耽溺于闲谈①。唯恐比丘落入世俗社交的危险,因此佛陀对此作了严正的声明:

喜欢社交,或在伙伴关系中得到喜悦或满足,或喜欢亲密,或因而高兴,这种比丘不应受到赞叹。受赞叹的比丘,应随其意愿达到出离的喜悦、独居的喜悦、平静的喜悦与觉醒的喜悦,但在群聚时,这是无法成办的。

凡是乐于社交者,都无法达到只有在独居时才能获得的喜悦。即使那样的人能入定,成就也是不稳固的,很容易就动摇与失去。对于喜欢伙伴关系的人而言,要达到究竟解脱可说是困难重重。因此,佛陀在结束劝诫时说,任何一个执取的对象,都会因为它内在的无常而造成痛苦。这是“法”的普遍性。

佛陀接着对阿难详说修行之道。因为阿难具有深厚的定根,所以佛陀没有提到八正道的前七项,而是从第八项的正定开始。他在此详细解释最高目标──灭受想定,并强调只有在独处中,藉由努力调心才可能达到这目标。

陶壶的比喻

我们可以说佛陀利用事实的与个人的这两种方法,帮助阿难一次彻底斩断剩余的世俗习气。最后他以这比喻作为结论:

因此,阿难!为了你长远的利益与快乐,要对我抱持善意,而非敌意。我不会像陶工对待未烧制的陶胚般对待你。我会对你反复劝诫,阿难,反复考验。只要是够健全的人,就能经得起考验。

如果有人看过《犍陀罗本生》,就会比较容易了解这个比喻,它谈到阿难的过去世。

他曾经是个国王,后来放弃王位出家,菩萨也是如此。有一天,第一位沙门──未来的阿难,被人发现储存少量调味的食盐,那违反沙门清贫的规定。

菩萨指责他说:“你已放弃王国的一切财富,但现在又开始储存食物。”这个沙门因此不悦。他回答,一个人不该以责备的方式伤害另一个人;不该以粗暴的言语责备,犹如以钝刀去切割东西。

菩萨回答:“朋友之间说话,不应像陶工处理未烧制的脆弱陶胚。朋友应可以责备,因为只有透过反复劝诫与持续建设性的批评,才能给予对方陶土烧制后的坚硬度。”听完之后,这个沙门请求菩萨原谅,并恳请他出于慈悲,持续地引导他。

因为陶器在当时是常见的商品,陶壶的比喻在那个时代是易于了解的,它暗指敏感度与需要小心处理。因为陶工拿陶胚土壶时,需要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着,以防破掉。然后,在过火之后,他会反复测试它,看看是否有瑕疵或裂痕等,并只有在烧制良好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它。他会一再轻敲它,直到声音通过测试为止。同样地,只有健全的人──具有杰出特质者,才能达到阿罗汉的道与果。

在那个过去世中,菩萨的责备很有成效,它引领阿难──那个沙门──到达梵界。这一次,在他们的最后世中,它也很有成效,因为阿难高兴地接受批评,虚心、认真地对待它,并遵循它,起到达到完全灭苦为止。

译注①在《清净道论》有列举三十二种“无用的谈论”,例如食物论、床室论、女论、男论、世俗学说等,比丘谈论这些会妨碍修行。而比丘可以谈论的有十种事,例如少欲、知足、远离烦恼、无著、精勤、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2》何慕斯·海克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法司库一阿难 第二章 阿难的声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an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