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老,之前有过一篇《养老生活》,今天又想到了类似的话题,是因为昨天去参观了一个养老院。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养老问题不仅是政府要考虑的,更是我们每个即将老去的人需要面对的。
日本有个“终活”概念,在这个概念里,人到50岁就应该考虑养老及临终问题。而中国,大家往往不太愿意去面对这个问题,所以,在平约77岁的寿命里,约有8年是带病生存,本人觉得这个带病生存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我一直推崇的是,生命无所谓长短,但活着就应该是痛痛快快地活,自由自在地活,所以,日常的养生和对养老问题,必须重视。
从目前来看,养老无非几种模式。
一是居家养老,这在老人生活尚能自理阶段,当然是最好的了。千好万好不如家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家里有传承,家里有回忆。现在老年人健康年龄总体还是在提高,有些80多岁了,身体还不错,辅助一些家政服务,可以让老人比较自在地生活在家里。现在社区食堂等服务的健全,也为老人居家养老提供了条件。但是,居家养老有一个限度,说到底,一觉醒来就往生的福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那么,等到失能阶段来临,必须要考虑的是请居家阿姨,还是去康复医院,或者直接去临终医院。这个过程,需要有人来料理,因为老人本人基本已经没有能力完成这个转变。这是居家养老最大的问题。居家养老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两个老伴中,有一个不在了,那么一个人生活,的确会出现孤单、生活不规律,出现问题没人发现等。
二是与子女同住。这个好的一面是,尽享 天伦之乐。而不足的是,几代人的生活、理念、习惯的冲突。在目前来看,少有老人与子女后辈住一起的。如果有后辈给老人这个待遇,那是老人的福气,那就接着。
三是机构养老。政府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发展养老事业。有公办民营,有国企兴办,有民资界入,比较有名的有各类保险公司如泰康人寿在各地创办的“园”。杭州比较有名的,还有良渚文化村里的一个养老院,我们的老省长沈祖伦就是在那儿养老并往生的。其他各类政府办的还有好多,我家两个母亲所在的,一个是公办民营,一个全公办,条件一般,胜在地段和价格。两位母亲已经把养老院当成了她们的家,因为在那儿生活,简单、有规律,虽然谈不上多富贵,基本的生活都有保障,对于两个从解放前过来的又经历过困难时期,一辈子为丈夫、子女操劳的她们,也算是安度晚年了。
想着她们,想着我的未来,要存一笔钱,保证晚年能够到满意的机构去养老,这应该在我75-80岁左右吧。到了那个时候,国内国外,想去的地方都去过了,年轻时候想做的事情也都已经尝试,就找一个风景优美,服务周到、设备良好的机构,要医养结合,一条龙服务配套齐全,只要备足足够的钱,子女在不在身边都能安然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这是我想要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