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乘地铁去园林博物馆,一是志愿服务,二是分发《苏州历史人物》。五位学友留下来,听我按着书中内容聊聊园博里的历史人物。
第一篇是《礼让之祖数泰伯》,我觉得这个题目定位精准,泰伯只是礼让,而不是孔子说的“三以天下让”。
泰伯让的只是周族的首领位置,而不是天下。周朝的天下,是季历、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祖孙三代持续努力夺来的,而不是古公亶父传下的,更不是泰伯、仲雍让出来的。
假设泰伯接了古公亶父的班,他只会守成,保住周族一方小天地,大概率不会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
泰伯仲雍奔吴的事,以前都说他们奔的是吴地,先在无锡再到苏州,考古发现基本推翻了直奔说,应该是慢慢迁徙而来。这个话题说得多了,今天略过。
在展厅首先说的是泰伯庙,这是寺观园林。中国园林按类型来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苏州泰伯庙在阊门内,东汉永兴二年(154),按皇帝诏书,吴郡太守糜豹建,他同时建了苏州泰伯庙和无锡泰伯庙。
公元后154年,离泰伯奔吴的公元前1100年前后,差着1000多年呢,它只是一个纪念馆而已。所以,此泰伯庙不能作为泰伯奔吴的证明。
怎么算出来泰伯奔吴是公元前1100 年前后的?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判断,周武王伐纣夺天下是公元前1046年,泰伯是周武王的伯祖父,早个50来年差不多吧?
晚唐苏州诗人陆龟蒙《和袭美泰伯庙》说:
故国城荒德未荒,
年年椒奠湿中堂。
迩来父子争天下,
不信人间有让王。
园博展板上没有泰伯庙,但是有其它的寺庙园林:寒山寺、西园、兴福寺(就是唐朝常建笔下的破山寺),还有虎丘禅寺、报恩寺等。
有游客跟着听,历史厅的内容有点深,认真听讲交流的大多是我们学友和园博的其他志愿者。
我们讨论了一下“虎丘剑池”四字的书写者,据殷红刚博士考证,此四字的书写者是北宋蔡襄,而不是唐朝颜真卿。
说到马之骏,故事多起来,河南人马之骏作为户部官员,1613年前后在苏州浒墅关任职,他不仅出资修复了虎丘若干建筑和石刻,还捐俸买山禁止开山。他买的山是灵岩山,如果你去灵岩山,没看到“马之骏捐俸赎山永禁开山”的石刻,那么你是白去了。
我忽然想起昨天读《苏州历史人物》时,还看到马之骏在苏州保护古建筑的一件事,不是虎丘也不是灵岩山,可是怎么想都想不起来了。
很久不讲园林,很多名字都记不起来了,十分痛苦。
在沧浪亭展板前,我讲1035年范仲淹建州学,1045年苏舜钦建沧浪亭,1048年苏舜钦英年早逝,之后沧浪亭为章、龚两家所有。
这时候我怎么都想不起来这姓章的家伙叫什么名字来,苏轼的好朋友+死对头,叫什么啊?好像就在嘴边呼之欲出,就是想不起来。(直到结束后才想起来这家伙叫章惇)
好在我不是想讲章惇,我是想讲另一半的龚家,这龚家有一位写了《中吴纪闻》的龚明之(约1091—1182年),图一就是龚明之书中的内容,上面是有关“同乐园”的童谣,下面是花石纲运送图。
龚明之出生时,苏舜钦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他小时候住在沧浪亭的,后来搬去了昆山,他的后代搬去了松江,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的秋霞圃,就是龚家园林。
龚明之在《中吴纪闻》里记录了韩世忠赶走章家后人、强占沧浪亭的经过,说章家一百四十多口人“一朝骇散”,从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此园就是“韩园”,作于1229年的《平江图》上还能看到“韩园”的标识。
韩世忠(1090-1151)强占沧浪亭时,章惇(1035 - 1105)当然已经去世,章惇比苏轼(1036-1101)年长一岁,晚去世四年,他去世时韩世忠才15岁,强占沧浪亭时,章惇已经去世三十来年了吧?
我特别喜欢把历史人物的生卒年记得清清楚楚,这样的人物才是确切的有着落的,记不清年代的人物和事件,总觉得是在说野史。
聊到兴致高涨,不知怎么提起武则天,我说女皇是624年出生705年去世的,听的人很吃惊,我克制了一下,没有继续说上官婉儿是664-710,怕别人以为我是故意炫耀。
在《中吴纪闻》展板前停留,是因为《苏州历史人物》第22篇专门介绍了龚明之的八世孙龚弘,题目是《“干事老臣”龚弘》。
上面提到的秋霞圃,就是龚弘(1450-1526)建造的。
龚弘比唐寅(1470-1524)年长20岁,却比唐寅晚死两年,少年得志,28岁考中进士,仕途顺畅,官至工部尚书,实在是有福之人。
龚家园林多多,龚明之的曾祖父龚宗元在大酒巷(今美罗边上的大井巷)建有中隐园;龚明之的园子叫期颐堂,他92岁去世时住在昆山黄姑别墅;龚弘建的园林是三隐堂,建于1502年。
其弟主任《苏州历史人物》选人物时,并没有划一个框框,没有标准化选人,他感兴趣的人物就选进去了,别人讲过太多的名人他也不一定选,于是,就给了我们了解更多苏州先贤的机会,书也变得更吸引人了。
接近中秋,园博领导建议讲解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我努力克制,还是讲了两个小时,后来游客跟了很多。
感觉龚弘的故事讲得不太好,回家重读《“干事老臣”龚弘》,还是海量信息扑面而来,龚弘学问深、著作多,他居然还是个神探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