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背景是H新去了一家公司,手下的销售代表在跟进一个非常重要的Case,但与客户之间仅仅保持电话中的客套闲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同时竞争对手公司的Y据说已经搞定客户公司的某副总。从公司影响力来说,对手公司更有优势,而产品本身性价比不相上下,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出现,客户很有可能会和Y所在公司合作。
形势紧急刻不容缓,H 决定亲自出马拿下这个Case,一振团队的士气。销售代表没信心,时间这么短,我们才刚刚开始,有把握吗?H自信地说,这个Case一定是我们的,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能放弃。天知道做销售哪里有绝对把握的Case在等着。他决定从拜访客户这一步开始。
第一次拜访受阻,接待方说抱歉,临时有会议,不知何时结束,要不下次吧。销售代表沮丧且不解,不是早就约好的吗?要不我们先回去,下次再来?H说,下次再开会呢?我们等等。在冷冷的寒风中站了半个小时后,H亲自致电,这次接待方非常热情,连声抱歉,马上去接应。销售代表说,还是老大你面子大,H说,在前一家公司我跨过他和他的上级接触比较多,想必他是有意见的,这一次,我需要给予他足够的尊重。
终于取得一次在客户公司宣讲产品和技术的机会,会上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工程师,说话尖锐,意见很多,宣讲者觉得此人很难沟通,想得到他的认可很难。H持不同意见,认为此人乃性情中人,托人打听是否有某种特定的爱好。果然,此人淡薄名利,热爱历史,尤其对明史很有研究。于是下一次的聚餐,H引一个明史典故自嘲,引起工程师的注意,之后发展顺利,聚餐变成了明史研讨会,会后工程师还意犹未尽,约H单独聊,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聊完历史聊正事,H倾听完对方的意见之后,从客户公司利益出发,引出自己的观点,是否真的要实施这个项目,是否有配套系统支持,是否有专人负责,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考虑清楚,仓促决定很有可能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此话与工程师所虑不谋而合,表示会提醒高层慎重。此举可谓一举两得,也为H争取了一段难得的时间。
下一次的宣讲,H发现客户公司老板在,他找准机会上去自我介绍,老板客气地吩咐助理接待,为了引起老板关注,H连连抛出几个问题,老板被问住了,H赢来了宝贵的几分钟,一番高屋建瓴的分析,引起老板重视,临时决定参加宣讲会议,老板参与的会议格外不同,相关部门负责人积极组织参与。H临时决定改变宣讲议程,加入了一段演讲,内容当然都是老板关注的,销售,利润,成本,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H还通过一个小细节捕捉到了老板的助理对自己颇为认可,进一步接触之后,将助理推到这个项目负责人的位置。H的巧妙在于,他从不说自己需要什么,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比如助理,如果能参与到公司实际业务中去无疑是有利于他的个人发展的,他有能力,也有资源,能够推动项目的发展。
该做的都做了,接下来就是等待客户做决定。当然,过程中竞争对手Y也没停止过努力,决策者之一某副总一直坚持采用Y的产品和技术,这也是决定迟迟没有下来的原因。H认为,到了最后,比的不是其它,是谁先犯错。竞争对手Y终于急了,为了催促副总尽快想办法影响老板,不惜糖衣炮弹轮番上阵,不想出现意外,副总为了保住自身利益,转而对H公司投赞成票。
H就像一个高超的剑客,善于用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第一次读此书,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所用的招数,比如如何打开僵局拉近距离,如何运用资源为己造势,如何挖掘客户深层次需求加以引导;再次读的时候,看到了H身上那种自信,果敢,有担当,最重要的是,遵守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保持一颗难得的正直之心。 商场如战场,高手过招各显神通。一如Y,自觉深谙商战之道,他惯用的招数招招见效,让他坚信自己不过是像很多人一样游走在规则的边缘。时间是最好的判官,对或者错,时间会说话;因与果,相辅相成,每一个故事的结局,有偶然,更是必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