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日,难得不用加班,我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来搞家里的卫生。因为长期没打扫,其脏乱程度连我妈都看不下去了。我们全家一起出动,连两个5岁的外甥也参与其中。一共清理了三大袋杂物垃圾,包括一台废旧音响、上百张的旧光碟、几个锅碗瓢盆、还有很多小孩子的玩具。不收拾不知道,一收拾才发现家里杂物实在太多了。扔掉这些杂物以后,我把沙发用水清洗一遍,再把全家两层楼的地板拖干净。我弟中午回来的时候惊呼:“家里这么干净!”
对于家里那些多余的杂物,我一贯主张全部扔掉,但是我妈总是不舍得。既然不能改变家里的,我唯有在自己的房间动手脚,前几天一次大整理,把自己房间的杂物清理了很多。
爱上整理,是源于2015年年底,在朋友圈里看了一篇关于日本整理界女王近藤麻理惠老师的文章。文章中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那些多余的物品,其实是在消耗你的生命。”
受作者观点的影响,我想学习更多关于整理方面的知识。于是我买了近藤老师的两本书《让人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还有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这些书的观点都是差不多的,大概都是教导我们要从内心出发,断掉对物品的贪念。
我从未想过物品对一个人的影响有这么大,环顾我的房间四周,我拥有的物品实在太多了。永远都穿不完的衣服,看不完的书籍,曾经看过的一箱箱的杂志,还有从小积累下来的杂物。于是我下定决心,给自己的房间来一次大整理。
近藤老师的书里面有很多关于整理的实用方法,比如整理的顺序,如何折叠衣服等等。于是我就按照这些指引,花了一个星期把自己的房间来一次大整理。共计清理了将近一百件衣服,几十斤的书籍,还有一堆杂物。清理完这些东西以后,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很多。每天下班看到整洁的房间,心情也会愉悦很多。
其实跟我一样受整理观念影响的人还有很多。但是很多人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人觉得整理根本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扔什么,似乎什么都不能舍弃。而有另一些朋友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觉得什么都可以扔掉,于是不顾一切,先把所有东西扔掉再说。我曾经就听过这样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个朋友受整理观念影响,不假思索地把大部分的衣服都扔掉了,不久以后又买回来很多衣服。
如果不能理解整理的真正意义,那么,光从表面上对物品扔扔扔是无济于事的。是否需要整理,这个视乎一个人对物品的掌控能力,拥有很多物品依然过得很好的大有人在。
但是如果你觉察到了自己拥有的物品已经超出了可以掌控的范围,甚至严重影响到了你的生活的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整理一下了。
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很容易受到广告宣传的诱惑,或是喜欢与别人攀比,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们会购买很多原本不需要的东西。日积月累,一旦东西太多,房间就会显得杂乱,但是又不肯扔掉那些物品,因为都是用真金白银买回来的,有些甚至还没用过。于是,很多人会买来很多收纳箱把物品装起来,盖上盖子以后眼不见为净。
这样的传统的收纳整理模式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有了收纳箱,就继续购买物品,物品多了,又买几个收纳箱,这样的整理方式只会让物品越来越多,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会影响到日常生活。
正确的做法是,控制自己的贪欲,遵循自己的内心,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清理完以后我们会发现,剩下的东西是我们真正想留下来的,往后会更加珍惜这些物品。
就比如我自己,没学整理之前,每年购买衣服鞋子的钱都要上万,而这两年买衣服都是一千多就够了。我现在只有一双凉鞋,是去年夏天买的,到现在刚好穿了一年了。而我的衣服全部都是手洗的,因为用洗衣机来洗衣服终究会对衣服有所损坏,而现在被我剩下的衣服都是我喜欢的,它们值得我好好珍惜。
说到底,整理物品,就是整理我们的内心。当我们明白自己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物品也可以过得很好的时候,就会自动放弃物质的追求,而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用于心灵方面的成长。
所以经典著作《瓦尔登湖》能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而我们也渐渐明白了为何扎克伯格会每天穿同样款式和颜色的衣服了。
舍弃那些外在的多余需求,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心,才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根源。
晨读感悟:整理不是简单的扔扔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