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烽火戏诸侯是很著名的一个历史典故,说的是周幽王为博爱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这一章中有详细记载,看上去像是史实。不过,也有学者反驳说“烽火戏诸侯”纯是扯淡,是后世文人死抱着“红颜祸水”的阴暗心理,将西周灭亡嫁祸于一个女人而臆想出来的野史,完全不靠谱。那么究竟有没有这段历史,这个典故到底是真是假呢?让我们先从两位主角的人生说起吧。
褒姒的传奇身世
读司马迁的《史记》,我们能发现里面有不少神仙鬼怪的传说。褒姒的身世就非常神奇而魔幻,要从夏朝第14代帝王孔甲说起。
孔甲继位时夏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孔甲并不是一个能担负治理国家之责的君王,而是个喜欢方术又迷信鬼神的贪玩之人。他曾经让一个叫做刘累的人给他养过两条龙,还吃龙肉做的肉酱上了瘾。
吃龙肉的事过去没多久,就又有两条龙来找孔甲了。这次来的是两条神龙,它们落在夏王的宫殿之上,冲着宫里的人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君。这个褒国值得一说,它位于今天的陕西汉中地区,背靠秦岭,面朝四川盆地,气候湿润,物产丰富,是个四季如春的诸侯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诸侯小国是大禹的儿子有褒氏,也是夏朝第一位帝王启的兄弟的封地。
孔甲一听这是两条会说话的龙,也不知道这两条龙跑他这里来干神马来了,心里直打鼓。孔甲知道不管是杀掉还是放掉肯定都不吉利,就命人反复占卜,看看怎么应对才吉利。
最终占卜结果是,要想吉利就得把这两条龙的唾液收藏起来(这个神话传说也真是挺扯淡,很像乡野农夫随便编造的,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于是孔甲赶快命人摆设好祭坛、写好祷告上天的文书,恭恭敬敬向两条龙祈祷。这么一番折腾之后,两条龙留下一滩唾液就飞走了。孔甲于是命人找了个上好的木匣子把唾液给收藏起来。
孔甲之后四代,帝位传到了夏桀手里。夏桀残暴无道,很快被商汤所灭,木匣子就传给了商朝。后来,商纣王灭亡之后,木匣子又传到了周朝。这木匣子传来传去好像成了传国玉玺似的,也挺神奇的。木匣子辗转流传几百年,一直没有人打开过。昏庸残暴的周厉王不信邪,非要打开木匣子看一看。
木匣子一打开,龙的唾液就流出来了。唾液流淌到了宫殿的地上,怎么擦都擦不干净。不知道又听了谁的馊主意,周厉王让人找来一群赤身裸体的女人围着那滩唾液大声喊叫,唾液就神奇地变成了一只黑色蜥蜴,然后爬去了周厉王的后宫。
后宫里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宫女(六七岁就做宫女,周厉王也真是没人性啊),不小心碰了一下那只黑色的大蜥蜴。这一碰就为小宫女怀孕埋下了伏笔。几年后,长大成人的小宫女怀孕了。没有结婚,也没有过男人,就怀孕了,这很神奇很让人恐惧。宫女生下孩子,就偷偷抱出宫去扔掉了。
褒姒出生的时候,周厉王已经不在人世,在位的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宣王在位时民间传唱一个童谣说:“山桑做的弓,箕木做的箭囊,用来灭掉周”。宣王听到了这首歌,也听说有一对夫妻正在卖山桑做的弓和箕木做的箭囊,就命人抓捕这对夫妻。
这对夫妻就赶快逃命,逃命途中捡到了恰好被宫女抛弃的婴儿。夫妻两人带着婴儿逃到了褒国。也就是说婴儿在褒国长大,后来起名褒姒。当然了,褒姒的出生跟褒国二君化作的龙密切相关,多少也算褒国国君之后了。
这褒姒从小长就得聪明可爱,长大后更是娇媚动人,人见人爱,花见花败,是褒国人所皆知的大美女。
周幽王的身世
《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周朝始祖为农业专家后稷。别看后稷喜欢种地,整天在田地里锄草浇地啥的像个老农,实际上他的出身不简单。他和尧都是帝喾的儿子,同父异母而已,他是大哥。而帝喾是黄帝重孙,也就是说后稷是黄帝的玄孙。如此说来,周朝诸王都是黄帝的后代。因为擅长搞农业,后稷先后被尧帝和舜帝任命为相当于今天农业部长的官职,管理农业并广泛传播农业技术。
后稷家族世代与土地打交道,家风淳朴、品德高尚。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后稷家族终于在西伯这一代兴旺起来。西伯死后谥号周文王,他的儿子周武王灭掉商纣正式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从武王算起到幽王结束一共12位天子。初期,周文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以周王朝大局为重,以个人荣辱得失为轻,宵衣旰食、夙夜在公,竭力辅佐武王和成王,历经武王、成王、康王三代天子励精图治,砥砺前行,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以至整个社会呈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状态,正如《史记》所言“刑错四十年不用”。这一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第4位天子周昭王在位时,周朝王道有所衰落,但国力还不差,到第5位天子周穆王继位的时候,政治上更为衰败。周穆王痛恨文武之治遭到废弃,痛下决心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王道统治,军事上打击犬戎,政治上修订实施完备的刑法《吕刑》,一面安抚百姓,一面严肃法纪。在周穆王带领下,西周达到鼎盛时期,此后的第6位周共王、第7位周懿王、第8位周孝王、第9位周夷王都没有多大作为。周穆王多情浪漫喜欢远游,且在位时间长,高寿,像极了清朝的乾隆。其后的四位帝王则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在作为上颇相似,也就是没啥作为。
第10位周厉王乱作为,西周开始走下坡路。
周厉王是个昏庸无能又残暴无德的天子,他采用滥杀的办法来让百姓闭嘴,道路以目这个成语就出自于周厉王时代。后来周厉王被叛乱的人给赶跑了,后来死在了彘这个地方。召公和周公(此召公和周公为西周初期二位召公和周公的后代)共同辅佐朝政,并且在周厉王死后,拥立太子姬静登上王位,即为周宣王。周宣王继位后,召公和周公继续辅佐,又经过一番努力,国家又兴盛起来了,史称“宣王中兴”。不过周厉王实在对西周祸害不浅,这中兴只是昙花一现,王位传到周幽王手里后,西周就离灭亡不远了。
末代君王大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既无治国之能,又无为君之德,愚昧顽劣,性格暴躁、贪恋酒色,说白了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二流子,这样的人做帝王,再好的江山也难保。不过,周幽王也不能说一无是处,他对感情很认真,是个痴情男。
冷美人遇痴情男
周幽王与褒姒的爱情,源于一场战争。大约周幽王三年,褒国得罪周朝,周朝派兵攻打褒国。
褒国人知道周幽王好色,为了自己国家不被周朝灭掉,就疏通关系把倾国倾城的褒姒献给了周幽王。周幽王第一眼看到褒姒,就被她那那令人震撼的美给彻底征服了,从此君王不早朝。
很快,褒姒就给周幽王生下了儿子伯服。生下儿子后,周幽王对褒姒更是宠爱有加,对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则愈加厌恶。
最后,周幽王索性把王后和太子都给废掉了,让褒姒做了王后,立她的儿子伯服做太子。此时的周幽王做事只有一个原则,就是让褒姒高兴。
可偏偏褒姒她是个不爱笑的冷美人,哪怕做了王后,也还是不怎么开口笑,这让周幽王很痛苦又无奈,整天琢磨怎么才能让褒姒高兴。
于是就有人出主意说,点烽火集合诸侯,那场面人山人海,肯定能让褒姒一笑。那时,国都周边的确设了不少烽火台,通过点烽火和击鼓来向诸侯传递调集军队前来援助国都的信息。调兵遣将乃国之大事,只为博美人一笑,这确实有些荒唐,不过只要褒姒高兴,这对于周幽王这样的一国之君来说又算什么呢?一切安排妥当,周幽王就拉着褒姒的手来到的城墙上,一声令下烽火点燃,信号迅速传向诸侯。
很快,看到警报信号的各路诸侯纷纷带兵紧急驰援国都。等各路大军汇集到周朝国都以后,大家才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敌情,完全是一场闹剧。站在城墙上的褒姒,看着城墙下上气不接下气、灰头土脸的将士被耍得跟猴一样,很滑稽,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
美人一笑,周幽王很有成就感,激动得手舞足蹈,完全不在乎那些心里骂娘的将士。据说此后,周幽王时不时会就搞这么一次狼来了的游戏。美人是笑了,诸侯和将士们不干了,大家表明上不敢说什么,但心里已经恨死了。
再后来,被废掉的王后娘家申侯怨恨周幽王无情无义,就联合缯国和犬戎等诸侯国来攻打周幽王。这回狼真的来了,周幽王命人点烽火,已经没有人来驰援了。寡不敌众的周幽王在骊山被他的岳父申侯干掉了,西周由此灭亡。
这就是司马迁《史记》记述的烽火戏诸侯和西周灭亡的故事。后人把褒姒定义为亡国妖女。
对于烽火戏诸侯,钱穆先生是持不同意见的。他说,事实上不是申侯来攻打周幽王,而是周幽王带兵讨伐申侯,如果是这样带兵出去打仗,就不存在点烽火通知诸侯一说了,也就无所谓烽火戏诸侯而亡国一说了。
那么西周灭亡真的是因为烽火戏诸侯么?
实际上,周穆王之后,西周就开始走下坡路。周厉王,也就是周幽王的爷爷在位时,西周已经再也不是一个适合百姓安居乐业的国都,周厉王贪财好利,昏庸残报,听不进不同意见,对于任何议论朝政的人一律直接干掉,导致百姓敢怒不敢言,人们道路以目。这样的统治,国家怎么还能好?虽然后来有召公和周公“共和”治理周朝,并持续辅佐周宣王,搞出一个中兴盛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西周急转直下的国运。
周幽王在爱情上是个痴情种,为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可是他毕竟愚昧昏庸。他自己不咋地,用的人更差劲。他任用能说会道贪财腐败的的虢石父做相国,执掌朝政,遭到百姓强烈不满。所以,西周无可扭转的衰落和周幽王昏庸无能才是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跟烽火戏诸侯并没有什么关系,让褒姒来做背锅侠更是可笑。
对于烽火戏诸侯,稍加思考就觉得荒唐。西周时期,各路诸侯分封在全国各地方,离周王朝核心地带没有十万八千里,也得有个几百上千里,怎么可能点个烽火,立马就能汇集过来?
由此说来,不管是司马迁的《史记》中的烽火戏诸侯,还是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中的敲鼓戏诸侯,都不靠谱。
我的看法是,烽火戏诸侯肯定是假的,但既然有这么一说,也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百十里地以内,点烽火也好,击鼓也好,都能把情况快速传递出去,接收到信号的军队也能很快汇集到都城附近。所以,实际情况或许是周幽王命人点烽火,调集附近将士前来,以搏美人一笑。而且,很可能周幽王事先跟军队商量好,把这变成了一个游戏。
烽火戏将士,以讹传讹,最后演变成烽火戏诸侯。西周后期,朝廷在诸侯中已经失去威望,几乎没有人听天子招呼,烽火是戏不了诸侯的。
人们向来善于把亡国的责任推卸给美艳的女人,这是一种既矛盾又病态的心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