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例会,娄主任带领大家学习了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知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这些“只顾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的老师们来说,是引领,是推动,更是鼓舞。
习主席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办教育的根本目的。无论是教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都要“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特别是教师,教师是直接接触学生的人,也是学生成长路上重要的引路人,明确国家的教育目的,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走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路。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
由此可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那么我们在教知识与培养人之间又该有哪些权衡呢?其实,教知识和培养人之间不是互相干扰、互相矛盾的,而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拿语文教学来说吧,本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教学《观潮》,除了教孩子们认识生字、学习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读文、理解文意,体会祖国自然风景的壮丽,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课表要求,像这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统一的“三维目标”要求,要贯穿于每一节课当中。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个口号我们都不陌生,然而每个学段不同,学生认知不同。小学毕业时,学生要做到哪一步才算“有德”?智力要发展到哪个程度?体能要达到哪些标准?审美要在哪个层次?如何劳动才叫“会劳动”?每一科的老师都要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心中有数呢?
习主席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小学语文学科肩负着基础学科的重任,无论在道德上、智能上,还是在美育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无论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上,还是在各学科全面贯彻“立德树人”上,亦或是在发展学生思维上,语文,总是承载更多;语文教师,总是要兼顾更多。
其实像这样的学习很有必要。即便我们不在乎“诗与远方”,但拉车的方向还是必然要知道的。更何况国家给了我们大的方向,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也给了我们“诗与远方”的梦想。明确了方向,避免原地打转,更不会走错路。幸福都是奋斗来的,而我还不够努力。希望自己克服惰性,戒骄戒躁;走出去,学进来;变灵活,用实在。好好把课教好,把学生教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