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聪明的投资者》第六章-积极型投资者的证券组合策略:被动的方法
格雷厄姆在本章中对于积极投资者证券组合策略被动的方法只写了一句话,那就是:以合理的价格,将其资金分别投入高等级的债券和高等级普通股,有可能还会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其他种类的证券,但每一笔这种性质的投资,都必须具有充分的依据。随后在整个一章中都在论述什么是充分的依据,在什么情况下才要投资其他种类的证券。
鸡汤OR灵丹妙药?
昨天的文章中提到巴菲特排名第一的金句是“别人贪婪时我胆怯,每人害怕时我贪婪”,那么巴菲特排名第二的金句是什么呢?
“千万不要损失本金”
这句话应该是从格雷厄姆这里学到的吧,因为早年巴菲特从事投资的时候也有大幅亏损的经历,自从得到格老的真传后才慢慢开始有起色,这也是我从《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中挖掘出来的最重要的一个信息。
正如昨天提到的“别人贪婪时我胆怯,每人害怕时我贪婪”这句话前面还应该有一个前提条件一样,“千万不要损失本金”后面也应该有一种理论来指导投资者去实践来保障其本金不遭受损失,否则这句话和第一句话一样沦落为鸡汤而已。那后面支持这句话的理论是什么呢?格雷厄姆在本章的字里行间已经反复提到: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才会提到安全边际这个词,但是纵观本书,所有的论述无不是围绕着这个词开展的,为什么不要买二级债券,因为它不安全,容易让投资者损失本金,那什么时候可以买,必须在一定的安全边际状况下才能买。为什么要慎重购买高息证券,因为不安全的证券只有通过提高利息才能吸引投资者购买,本身的属性就决定此类证券不安全,那么什么时候可以买,也得必须在一定的安全边际前提下。
愚蠢的买主OR聪明的投资者?
虽然本书叫《聪明的投资者》,但是什么样的投资者才能称为聪明的投资者呢?是一直能够在证券市场赚钱的人才能算聪明的投资者还是掌握了各种投资技巧能理性分析证券的人才叫聪明的投资者?虽然格雷厄姆在书中没有直接解释,大部分人看这本书的时候估计也没有想过。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消费者去买手表,标签价为10万,成本价为7万,如果这个消费者能够通过5万或者更低的价格买下来这块手表是不是说明这位消费者精明呢?反过头来也是一样思路来解释什么是聪明的投资者,如果一支证券票面价值是100元,证券的实际价值是80元,这位投资者以5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支证券,那么他就可以称为聪明的投资者。而80-50=30,这30元的差价就是最最重要的安全边际。
再举个例子,成本为7万元的手表,标价10万元,但是有人却要花12万去买,这时候肯定所有的人都会说这人不是傻瓜吗?怎么会有这种人。但是,往往很多人会不知不觉掉进这个陷进,比如价值50元的股票,涨到80元了有人买,涨到100元了买的人更多了,涨到150元了,买的人像疯了一样,生怕买不到。你说这和花12万买7万的表有啥区别。
格雷厄姆的建议
格雷厄姆提醒所有投资者一定要学会做一个聪明的投资者,我们再回到他在本章给出的方法:以合理的价格,将其资金分别投入高等级的债券和高等级普通股,有可能还会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其他种类的证券,但每一笔这种性质的投资,都必须具有充分的依据。对于其他种类的证券,要有从分的依据,依据就在于有强大的安全边际作为支撑,他提出高息证券的话价格一定要比票面价值低30%才能买(这是当时的情况,不要照搬当前市场),更有甚者,一般的二级债券价格要在票面价值50%一下才能买,因为他举出了很多例子,二级债券的价格狂跌百分之七八十的也有。同时,不仅要有安全边际作为支撑,还要关注债券的利息保障倍数(利润/利息费用),只有达到一定安全边际以及利息保障倍数超过某个值(书中说的是5)才能购买。
新发行债券、新股的逻辑
这一段我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逻辑虽然是很清楚,但是总感觉和A股完全不一样,我也不知道两种市场的逻辑有什么不一样才会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我先把他的逻辑说一下。
假如如果你是销售方,你最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如何把产品卖得又多价格又高。新股和新债发行的逻辑也是这样,要想把新发型的证券卖得又多又好,一定要挑选一个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同时还要把自家的产品包装得漂漂亮亮,同时还要不停的宣传,所以在牛市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新股上市。所以新债和新股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含有巨大的泡沫在里面的。一旦行情转弱,就会让投资者承受很大的风险。
这个逻辑很正确啊,按照这个逻辑A股应该也是一样啊,但是为啥A股的新股从来都是稳赚不赔呢,以至于打新是成为了百分百无风险高收益策略,这个我没有想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