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对戏曲的认知,除了书本上的一些内容,其他仅有的一点来自于中央戏剧频道。小时候家里其他人不在的时候,奶奶在家就喜欢看戏剧频道,她看其他频道昏昏欲睡,可是戏曲频道她能津津有味看好久。
我第一次看到实体戏剧,是嫁给先生的那年四月初一。虽然我们是一个镇的,语言也相通,但是娘家的民俗活动比较简单,一般都是把神明从庙里恭恭敬敬地请出来,然后围着村子转一转,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但是从来没有请过戏班子。
先生家这边,每年的四月初一都很隆重,先生说他们从小都是这样过,是个很传统的民俗活动日。除了常规的祭祀拜拜,还会请戏班子来村里祠堂唱戏,基本是几天几夜。近几年的戏班子都是县城的里的业余汉剧,剧组有十几号人,吹拉弹唱,化妆后勤,演员生旦净末丑都有。
我觉得业余剧组的好处,大概除了价格方面有优势之外,他们真的做到了雅俗共赏。在祠堂空地上用木板一搭,一个简易的戏台就有了。主角往中央一站,左右两边的吹拉弹唱各就各位,其他后勤人员在祠堂右边厢房里忙各自忙活着。
戏台右边的显示屏上,剧目、台词同步滚动,因为戏曲是用县城本地方言唱的。村子里很多老人家,大都一辈子没有出过这个小村庄,很多听不懂普通话。而现在很多00后,因为基本不在村里生活,都没有到学习方言,他们也听不懂。用方言唱曲,再用显示屏滚动汉字,这样全员都能听懂内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做到雅俗共赏。
四月初一大概是村里,除了春节以外最热闹的时候了,我觉得甚至比春节更热闹。因为会有很多周边的老人家特意过来看戏,村里的家家户户也都呼朋唤友,这几天整个村就放下所有的农活,吃吃喝喝、看看戏、招待客人。
村委会也很用心,在祠堂里放了茶水、一次性杯子、花生瓜子、小零食等。先生说他小一点的时候,零食和瓜子还不是自取的,有专人在发,拿个袋子,然后一人发一把瓜子,大家一边看一边慢慢磕着瓜子。间隔好一会儿了,又再来巡个场,再抓一把。
那时候祠堂也没有公用的凳子,家家户户都自备小板凳,一人一个,把祠堂挤的满满当当,特别热闹。可是现在,那些搬小板凳的孩子们都长大了,大多数都为了生计奔波,要不是刚好赶在节假日,很少有人特意赶回来。
先生今天特意把泽抱去看戏了,虽然他还小,但是汉剧传统的乐器声,各位演员或婉转或激昂的唱腔,还是很吸引他,安安静静看得目不转睛。也不知道他长大后,还能不能再看的这种传统的东西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3667/3a19e3df18fc50bc.jpg)
百度里的汉剧: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俗称“二黄”,指湖北省武汉市地方戏剧,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汉剧,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湘、粤、皖、赣、闽、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唱腔优美,对白雅致,文本大气,对演员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角色共分为十行,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2006年5月20日,汉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