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1915年,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51282/6a223ac1819697ed.jpeg)
初翻这本书的初衷纯粹因它是一部诺贝尔文学作品。在2019年9月10号的时候开始在微读上翻阅傅雷译本,因不了解外国文学的历史背景,实在没有耐心继续看下去。只好中断……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51282/4c406eff86c9b2d2.jpg)
最近由于喜马拉雅的123狂欢节,购买了世界名著大师课,听了音频版的。可能是一直感觉知识焦虑和年龄恐慌。希望从我所钟爱的书籍里寻找自己和以后的人生。购买了不少的音频知识课
而听完余中先老师的音频版(暂时听了不下三遍),他在里面说到傅雷先生的译本初始段写到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的打在窗上。一层水雾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股闷热之气。】特别是“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九个字写的实在太好,但好在哪里我也实在不明白。后来擅自揣测“江声浩荡”这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哪怕平凡似宇宙浩瀚微粒,在自我的人生中也是浩浩浩荡荡的。而“自屋后上升”就告诉这部书已经展开了一部画卷。整个画面感宏大而波澜壮阔……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51282/aa23917af2583f59.jpg)
有时候我们知识面的狭隘会挡住我们的视角。初遍看的时候里面出现很多他,不管男女,还以为是微读的编辑错误,自以为是的说要去哪里提醒一下编辑。(真是羞愧),后来有微读书友告诉我,傅雷先生是译本大家,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在在五四以前是指男女,并不是指代表男性。之后特意百度了一下:
五四”以前“他”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现代书面语里,“他”一般只用来称男性。但是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区分的必要时,“他”只是泛指,不分男性和女性
2.人称代词。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睡~一觉。唱~几句。盖~三间瓦房。
3.指示代词。指别一方面或其他地方:早已~去。留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