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八六:向死而生

《传习录》八六:向死而生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9-24 11:55 被阅读0次

《传习录》八六:向死而生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曰:“然。”

陆澄问:“‘知止’就是知道‘至善’只在我的心中,原本不在心外,而后志向才能坚定?”

阳明先生说:“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为后人确立的为学宗旨,在朱熹时代,被概括为《大学》“三纲领”。

朱熹对孔门圣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于相应典籍的重新梳理与解读上,他以《大学》为纲,《孟子》为精神血脉,《论语》为躯体四肢,《中庸》为心法,完整构建起简洁、完备的“四书”体系,使后人从此有了体悟圣学的“方便法门”。《大学》特别是《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成为后世学者的终极人生追求,构建起了中华民族人生行谊教育的基本思想框架。

朱熹解读“止于至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简而言之,在朱熹看来,“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天理。

每一种解读,都有相应的目的和用意,朱子的解读,自有他的目的和用意,那便是引人“读书明理”。

关于“止”,《大学》本身,也有相应的展开。“《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取起安居、居于之意。“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取其栖息、自处之意。孔子因此感慨“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对于“知其所止”这件事,怎么可以人反而不如禽鸟呢?《大学》进一步阐释了“人君止于仁,人臣止于敬,人子止于孝,人父止于慈,国人交止于信”的知其所止,各得其所。

也就是说,就生命个体的“分殊之理”而言,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各有所止、各得其所。就整个生命群体,特别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这一群体而言,又有一个共性的“一理”——“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就整个人类而言,就是朱熹所讲的“达到天理”——在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基础上,与天地一道化育万物。就人的个体而言,则是“知其所止”——止于自己精神生命的完善态。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华夏民族的历史,就是一个率先觉悟了的少数人,以其精神与身体力行感召大多数人的人生行谊的历史。

在这片土地上,在这一文化的发展图景上,每一个人,都像是一株经济作物,在各自的人生终点,身体老死腐朽的瞬间,精神被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果实”收割了。一岁一枯荣间,一次次颗粒归仓间,汇聚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逝者生时的觉悟以及觉悟后的精神与身体力行的故事,不断地被后人继承、发扬、传唱。

回过头来,再来看陆澄所讲的“知止”,便清明了不少。一个人,清楚自己终有一死,清楚自己人之为人所应结出的“精神”成果,知道自己最终要安处的所在。他该怎样过好自己的一生呢?一定是“至善只在吾心的”,哪里还会盲目外求呢?必然是志向笃定、坚定不移地向着明亮那方前行的。

所谓“向死而生”,不仅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八六:向死而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vf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