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了具体的探究心理学一些课题的实验方法,那么一起我们继续探究实验方法
先来看看实验中备选解释和控制的必要,很多时候,我们对同一结果会探究出很多原因(尤其是看历史的时候,千人千面),心理学同样如此
为了解决因果关系中的模糊性采用了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改变一个自变量来观察其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以确定一个强烈的因果关系,即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抽象化类似于一元一次方程)
这也就意味着有一些其他因素会靠边,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备选解释问题
当心理学家检验一个假设时,脑海中有一个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解释,这里为了检验解释必须对备选解释非常敏感。备选解释越多,最初的假设的可信度也就越低。
在实验方法时候,当一些意外因素影响参与者的行为,干扰了数据的解释,这些因素属于混淆变量。
正是因为这些混淆变量让实验难度增加,也不断促进实验朝专业性方向发展
在心理学实验中,几乎可以确定必然存在的两种混淆变量是:期望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当研究者向参与者意外的或以微秒的方式传达预期发现的行为就激发了期望效应,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即预期,而不是自变量(如很多人熟知的罗森塔尔实验)
当实验的自变量未做任何改变,参与者确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安慰剂效应就发生了,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医学

在心理学实验场景中,更多呈现在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如何应对和如何感受的预期影响,不受产生反应的特定介入或程序影响
那么心理学家是如何应对的呢?控制程序:实验设计预期参与者可能做些什么并制定计划来应对
这是一种试图使所有变量和条件保持恒定的方法
还有一些实验在过程中,确保助手和参与者都不知道有一个消除偏见的处理(双盲控制)
这里针对安慰剂效应,研究通常会引入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实验条件用以作为安慰剂控制,也属于对照组的一种
这边为了让条件恒定,研究还需要根据对象设计实验
这里最常见的是,被试间设计: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实验条件(接受一个或多个实验处理)和随机分配是控制条件(不接受实验处理)
随机分配是消除与研究参与者的个体差异有关的混淆变量的主要步骤之一
这里还附以,随机性挑选参与者,尽可能让总体的每一个成员参与实验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另一个实验:被试内设计,用参与者作为自己的控制组
[如参与者接受实验处理之前的行为和接受处理之后的行为进行比较。或者,每一个参与者都经历不止一种水平的自变量]
以上实验多通过改变自变量来探究因变量寻找其中因果关系,但也有一些情景会影响实验方法可靠性
接下来看可以解决这些实验局限的方法:相关法
我们先来看一些问题,智力和创造力存在联系么?乐观的人是否比悲观的人更健康…等
当想要确定两个变量、特质或者属性之间的关联程度时,心理学家使用相关法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精确度,需要计算相关系数统计值,正相关和负相关
在整个研究中,[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相关可能反映了几种因果可能性中的一种,也可能根本就不反映因果关系。许多可能性涉及第三变量,这个变量在背后造成了它们的相关]
《心理学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向你提供这种建立在严谨实验方法上的具体结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