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至暗危机
手捧地球仪,转动到美国一侧,可以发现美国的地理位置是西邻太平洋,东濒大西洋,而浩瀚的两洋洋面,足足占据了地球总面积的一半。
跨越两大洋,美国主导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新加坡和越南12个国家推动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
TPP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劳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门槛,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工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也将影响我国工业实施的“走出去”战略。
TPP成员之间贸易壁垒降低的同时,将对中国构成更高的壁垒,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两类贸易转移效应:中国出口至北美、日本的纺织服装等中低端制造品面临着越南、墨西哥的竞争替代性;而中国出口至东南亚的机械设备、移动电话等高端制造品,又面临着转移至美、日的压力。
这种腹背受敌将直接冲击中国的出口,进而削弱中国在亚太区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此外,美国推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美欧双方互相降低非关税壁垒,统一各类认证等监管标准,这也将挑战中国参与的金砖国家准贸易联盟,给中国经济造成“被孤立”的风险。
RCEP破圈
11月15日,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澳洲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总计15个亚太国家(印度暂时不加入)。RCEP达成后将覆盖世界近29%人口规模、超30%GDP总量以及28%左右的全球贸易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协议中最重要的一点,协议内各成员国之间,90%的商品贸易为0关税。
东盟10国按GDP规模排序分别是: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文莱。
RCEP成员国产业分工
高端制造业:中国(通讯技术,航空航天,军工),日本(汽车,芯片,高端机床),韩国(汽车,芯片,电子)
中低端制造业:中国(家电,服装,玩具);东盟10国(服装,玩具)
农产品:东盟10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矿产原料:澳大利亚(铁矿石),泰国(橡胶),菲律宾(橡胶)
所以,RCEP中的成员国形成了一个产业分工的闭环,即东盟国家、澳大利亚提供原材料,中日韩提供中高端商品,另外中国与东盟国家一同提供低端商品。
同时,RCEP是中国和日本共同参加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之所以关注日本,一个原因是在此之前,中国和RCEP其他13个国家都已经有双边贸易协定。所以,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和日本的合作是RCEP协议的一个关键增量。
此外,RCEP带来的第二个突破,是它降低了成员国之间,跨国产业链的成本。这么一来,跨国企业就能用更低的成本,在成员国之间布局更细分的产业链。原来主要是以美国为主的北美工厂,以及德国为主的欧洲工厂,现在随着RCEP的签署,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工厂也将逐渐建立起来,在未来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制造业必然会加速向亚洲集中。
RCEP协定还有一个特点,西太平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加入了,只有一个地区是例外——中国台湾省。
在RCEP协定的区域内,台湾省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台湾省与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占贸易总量的60%,投资额占对外投资总额的65%。偏偏台湾省产业与日韩重合度非常高,台湾省的产品则要面对RCEP成员国高昂的关税壁垒,台湾省的传统产业——包括机械、石化、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农产品将面临极大的困境。然而台湾省只有2300万人口,如果对外贸易萎缩,内需是绝对撑不起台湾省经济的。
TPP or RCEP?
相对于TPP,RCEP在机制、理念上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
RCEP成员间的开放程度虽然将高于目前已与东盟签署的自贸协定开放程度,但是还是会尽量考虑到各成员的舒适度和可行性,考虑到渐进性和过渡性,而不像TPP一样一上来就制定了过高的开放要求,让人感到难度较大;
TPP主要由美国主导,而RCEP各参与方更为平等,实际上TPP大多数谈判国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远高于与美国的联系。
在贸易协定中,其中一个成员太强势,其他小伙伴根本就不会有活路。
(比如北美贸易协定,墨西哥在签约前农业还搞得不错,签约后美国的强势农产品涌入墨西哥,彻底毁了墨西哥的农业,于是墨西哥全国甩开膀子搞毒品,卖给美国人,反过来又把美国搞得要死要活。)
有WTO为什么要搞小群?
李嘉图的顿悟和比较优势的悖论
19世纪早期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创立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以这一理论来解释国家之间的贸易流向。
简单说,他认为,一国出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和服务,进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和服务。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中,要想保持比较优势,就需要有足够的专业性。只有专精,在某个产业才能不断的拥有精益优势。
然而另一方面,在某领域过于专业的企业,面临上下游国际市场的变动时,会显得异常脆弱。你要想自己生产一个成品,就几乎无法牛x到非你不可、没你不行的专业程度,就算你真那么牛x,这东西也许在某个时刻就没有需求了。
这就很尴尬了。
所以,近几十年逐渐在产业分工的实践中出现了,刚弹结合的现象。
在产业链的某个很小的方面,硬刚专业性,获得优势得到市场。每一家企业都专业化到极致,专攻某种高度标准化的零件。
同时因为领域足够小,就能保持足够抗风险的弹性。
比如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你家不要,我还可以找到其他好基友。如果我做电冰箱生产线,如果需求变化了,可能整个生产线都没用了。
产业链的变化
因为比较优势的悖论,整个产业链的结构不得不发生重大的调整。
这三十多年来,世界贸易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三四十年前,也就是1980年、1990年,国际贸易的总量当中,70%左右是成品的贸易。你这个国家把拖拉机卖给我,我这儿把机床卖给你。
总之,是一种产成品的交易。
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做出来的产品,卖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当时,产成品之间的贸易占全世界货物贸易的比例,一般达到70%左右。
到2010年的时候,整个世界的总贸易额里面,60%的贸易量是中间品的贸易,是零部件、原材料等各种中间品的贸易,40%是产成品。
又过了七八年,到了2018年,如果再根据总贸易量里面的品种测度一下的话,贸易量中的70%以上是零部件、原材料和中间品。
这里面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品,已经不是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企业来把它生产出来,卖到另外一个国家,往往是几十个国家,几百个企业,生产的上千个零部件互相组合,形成的一个产品。
也就是这个产品,不是一个国家做的,是几十个国家,是几百个企业,在不同的地方生产组合的。
这样一个过程就产生了中间品的贸易,也是这个过程产生了服务贸易的飞速发展。这三十年的服务贸易,包括生产性物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金融,各种各样的科研开发、研究设计。
现在,服务贸易的总量跟货物贸易的总量大概是30∶70的关系。
税滚税滚税
WTO从关贸总协定开始,宗旨就是努力地推动自由贸易,降低各国的关税。50年前关税平均是50%—60%。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税一般都降到了WTO要求的关税水平,降到了10%以下。
现在整个世界的贸易平均关税已经降到了5%以内,美国现在是2.5%。
讲这段是说WTO的运转功能,已经使得在世界贸易发展中,各国关税不断下降。关税越低,越代表了一种贸易的自由化。
如果我生产了一支钢笔,卖到你国家,你这个国家只是在我这个杯子价值上加5%的关税,倒也不觉得有什么。
但这个低关税在世界贸易变化的格局中也不适用了。
因为不管怎么说,你要收平均5%的关税。
如果我这个产品,中间有几次、十几次的环节,要经过各个国家的海关,要跨越各个国家的国界。
几个国家生产零部件,零部件做出来了跨过国界,在另外一个国家几个零部件做成部件。
几个国家做成的部件,再跨国国界,在另外一个地方变成模组系统件。
再由系统件跨国界,到最终的总装厂。
最终的成品,运到全世界的国家,又一次的还要收成品的关税。
在一个国家收5%的关税后,5%的关税+原价格,在进入下一个国家时成了计税的基数。
这就和利滚利一个道理,现在的贸易是税滚税,乃至税滚税滚税。
5%的关税看上去不多,但是,一个产品,在供应链上,一路会被薅n次羊毛。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大家发现,必须是零关税才能适应几十个国家,几百个企业共同制造一个产品。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国家和国家的关税运作模式也跟着要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零关税。
WTO被抛弃?
零关税,至少是90%以上商品零关税,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是势在必行的。
为什么不能在WTO里面调整规则呢?
因为在WTO里面,讨论关税为零很难通过。
比如非洲的、拉丁美洲的一些搞农业的国家,它的关税也一起变成零,产业链的好处跟这些搞农业的国家无关,它感觉吃亏,就不会投赞成票。
往往贸易体系中占优势的国家,会因为全球化而获得超额收益。
比如18、19世纪的英国,比如20世纪的美国,而现在,对于全球自由贸易,是我们中国喊得最凶。
WTO是多边协议体系,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要有一个国家或地区,成员组织中的一个成员不同意就不能通过。它是有一票反对就不通过的多边体制。
所以,要在有180多国家和地区的WTO里,统一通过这个“三零”原则是很难的。
基于此,在这七八年里,五六、七八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叫做FTA的自由贸易体的讨论就不断增加,并成为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FTA是全球化进入2.0时代,一个更高阶的产物。
金融结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在与美国的对垒中,贸易问题暂时可以缓口气了,但是中国的科技和金融竞争还是不得劲。
科技前两篇有提过。下面简单看下金融。
2008年、2009年的时候,中国大陆一年有差不多3万多亿美元的进出口,其中1.8万亿美元是加工贸易,但我们1.8万亿美元的结算都不在中国大陆。
接近4000亿美元在新加坡,3000亿美元在中国香港,还有3000多亿美元在爱尔兰,爱尔兰是英国旁边的一个自由港。还有一部分是在中国台湾、韩国首尔以及日本东京。
金融结算产生税收,不仅是所得税,还包括专利税、版税,金融结算产生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这些都不在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只是在做加工苦力的打工人。
目前来看,全球三大贸易圈,只有亚洲区域缺少有共识的硬货币。
北美自由贸易圈当然是美元,欧盟圈子还有个欧元,而没有至少是圈内的硬货币,RCEP可以说是有系统性风险的。
在RCEP的圈子里,争取金融结算中心迁往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指日可待。
参考资料:
1.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5.
2. 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 黄奇帆.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