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于2018年7月18日踏上贵州这片土地,并在黔南贵定开始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作为调研组的一员,肩负着了解民情和党建的任务,对贵定县的村寨进行走访,从沿山,杨柳村出发,行走于晓丰,石坂,新龙,火炬等村;与当地书记,第一书记,扶贫组组长对接,沿途完成对一户一码覆盖情况的考核,并且对贫困户进行经销方式的普及,对党员进行慰问,将民间故事采编为文学性报告,以此深入地了解黔南当地的贫困状况与产业发展情况,体恤民情,通过媒体传播达到一定的社会效应。
在中国,片面来讲,农村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的名词,黔南作为一个稍微贫苦,却有浓郁风情的地理区域,结合起来,成了当今精准扶贫的改革示范点。社会实践则作为深刻理解社会的途径,引导大学生洞察到社会底层现状后,进而投身服务于社会,并且把自身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帮扶中。社会实践选址于此,实现对农村当地改良,大学生认知成长是互利的。
回顾这个下乡的过程,“团队”意识在一次次的合作中被塑形。调研期间,团队虽有小摩擦,在不断撮合中,虽然可能有相左的观点,第一时间不是争锋相对,而是侧耳倾听;攀谈流畅,自然相处和谐,不仅团队增进了友谊,与当地人也保持了融洽的关系。在调研前期准备中,在器材分配,人员调置,内容总结中偶有出现意见不一的情况,于是会考虑资源重新调配中。每个队员都集思广益,在思维碰撞中,自己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如何将每个队员的优势最大化,以提高整个团队的执行效率,在面对分歧的时候,除了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聆听别人的多维观点,保留自己的立场也显得尤为重要,最终协调一致意见。
而团队在信息的获取上,语言交流不通畅不出意外地成了问题,有些人家仅会苗语,布依族语或者水族语,有些人家会纯正的贵州话,而我们团队中仅队长能够结合川蜀相近的语言与当地人家畅通无碍的交流,这就需要与当地的村支书先行沟通,确定哪户人家能够进行汉语交流,哪户人家采访的时候需要支书陪同,最终决定团队的分组情况。在小组分配上,分工明确的重要性不必言说,有人手脚麻利就负责文字记录,有人声似银铃则负责发言提问,还有人摄影拍照,各司其职,并在自己的位置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凭依着支书的亲力亲为加速了整个活动项目进度,有当地干部的辅佐,不仅能够原汁原味地了解到贫困户表达的信路通,户户通”“一猪一油一大米”的三效政策等,支书的口述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活材料。而巧用“人和”,既削减了请翻译的额外费用,又使得短暂的素材收集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解决语言难关的过程中,也曾走过弯路,这巧“聘”支书的想法在团队讨论中产生,在实际走访中得到实践,并证明这是正确的。
后来再仔细聆听当地的方言,觉得婉转动听,黔南当地的“是”习惯被表达为“哦”,“不用谢”则说成“没的没的”,这些常用语在数次走访中也慢慢烂熟于心。有些村民走访时,家中有电视,他们接待客人时放起了他家婚庆时的录像,三姑四姨鼓着腮帮把唢呐吹得震天响,欢快的民歌交织其中,当地方言的魅力又流露出来了,在颠簸的车中,听着车上播放的咿呀婉转的民歌,心里默想,民族风情的魅力在于,既要看到其乱花迷人的一面又不要忘记入乡随俗地去理解。
“团队文化”在一路走来一路谈中慢慢形成,而对于社会的认知观正在渐渐走出“象牙塔”。社会实践中,首要任务是去山间的境况不同的人家采集数据,穿着红色的党建衣服,背着登山包,在山间奔走。目光所及之处,既有贫寒到家徒四壁的孤苦老翁,每逢八九月政府分发猪种,家中挂着自新年宰杀不舍得吃的稍有霉变的烟熏猪肉,为的是能有朋至远方来,好好招待,宴请一顿;也有在当地政府下扶持下,依靠当地特色农产品,生活慢慢走向正轨的家庭,在谈及日益向好的生活,在镜头下露出了欣喜的面容,对扶贫新模式赞不绝口;自然也少不了家中多人重病在身,使得整个家庭病恹恹的情况,在医保报销未普及时,许多户人家就花完了数年积攒的辛苦钱,如今大数据精准帮扶锁定那些困难群众,用医保为他们带来一线生机。总之,即便在同一里土地上也存在着云泥之别,在盛夏长得郁郁葱葱的水稻中穿行,一眼望去也有干涸的情况,干涸与欠收之间又有隐秘联系,也许是劳动力的缺失,使得无人浇灌,天公不作美,全村颗粒无收的情况也是有发生,在金山银山的土地却因贫穷的缔结,让人心惊胆战。
而在调研中总有人家触碰我们的心弦,进而引发思考,每逢问到个别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总是忍不住心疼。对山顶一户人家进行调研时,正值卫生站体检,老伯对于医护人员的治疗稍显抵触,在量完血压与血糖后,在询问他家情况时,得知他家在低保配额时,民意选举投票中他家落选。后来对于贫困户,低保字眼,总是敏感万分,这倒并非刻意谈及不作为的问题,有人说这才是真实的存在;这也许社会底层的不公吧,而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社会底层再底层人员的“无力”,与杨柳村源头的一户人家攀谈时,他家的女儿,儿子都很天真活泼,但他们的父亲患上肺结核,爷爷患上脑血栓,无法说话,父亲就因为患病而无法外出务工,现在仅有母亲一人在外补贴家用,第二个孩子由于特殊原因上不了户口,近期咨询时,了解到亲子鉴定可以解决这问题,但两三千的费用让他捉襟见肘,望而退却,源引鲁迅先生的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悲”之处“,在外的不“检点”与在家内的手足无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睹他们在贫病交加的洪流中无力地挣扎,除了双手合十,为他们祈祷,似乎再无其它举措。
我们既走过了“灰色”地带,但整体上,因为借助大数据与扶贫政策的推广,生活逐渐无忧的人家还是占据大比例的。立足于这丰饶的乡村,增收的人家历年增多,初日对罗姓阿姨进行走访时,详谈得知,当地村庄农户的基本售卖途径依靠赶集,依旧承包土地进行种植。如今,大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定期打电话收购农作物,虽然一户一码还未惠及此处,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罗阿姨家的收入比未精准扶贫前,增加了一番,新盖的房子红砖鲜艳,新围的篱笆结识可靠。而与罗大叔一家攀谈时,舍中不断传来猪,牛的鼾声,还不时有鸡鸣,交流得知到这户人家虽然子女均外出打工,众多的牲畜成了老两口的主要经济来源,虽然不足以使得生活变得滋润富足,依靠门前张贴的政府定期考察政策,生活中细致入微的难处都得到扶持保障。队员都认同,这一切美丽乡村现状的促成,离不开精准扶贫活动的推动开展,想必贵州乡村村民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强烈了。
后来走访的人家,我们送上了毛巾,毛巾对于一家日常运转实在算不上用处,但我们在深山留下了一抹淡红,采写走一份真实,成了一份粉红色的回忆。
白昼在黔南各地调研,到了黑夜,则分小组整理外出走访得到的资料,结合公司文化搭建粤黔对口帮扶的相关文字材料准备,相互交流学习,开会总结每天的劳动成果,并在公司中完成数据分析,聆听老一辈的见解。
曾在领略中国农产品公司会议厅外驻足,望着弧形墙体密集的“足迹”,懂得了扶贫是长久的事,肩上承担的任务越发繁重,不断学习知识。黄董教员工的一席话引人深思,“自信源于专业,专业源于学习”,在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此话似乎指明了学习的侧重点,即工匠精神,锲而不舍地学习,不要戚戚于就业。对于在黔南扎根的新入职的员工,他坦言这批人都是前锋,开拓者,是来受苦的。自然那批人通宵达旦的劳作过程不会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每逢会议,谈笑风生,怡然自若是他们,这经受的苦难与从容似乎是正相关的。
精准扶贫在中国开始呈现出一张紫中带蓝的版图,试点的区域在慢慢扩大,贫困发生率在不断地下降,“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在逐步提高,一户一码是永恒的存在。而我们青春正当时,黄董也表示我们有年轻的资本,正值风华正茂,紧随国家的步伐,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一份力,讲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才算真的直抵使命。
在公司工作时,脑子中衍生了许多对比,老师们带队辛苦劳累,做事比谁都谦逊,而点出了我们日常行为中注意不到的微小的,不足的细节。也许在城市中这些细节见怪不怪,但换了一个环境,影响就会放大,在校园中清洁工足够,打扫起来不很费劲,但要是负责一大队人饮食起居的仅仅是一个上了年纪的阿姨,将心比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我们学习的范本,关心他人的行为我们不缺失,却从未像老师,干部们如此彻底,掏心窝子。在石坂小学一天,吃着简单的食物,每日往复,却感觉十分地满足,吃出了大鱼大肉都没有的快感,大概是源于有一群不扭捏,不做作的人在周围陪伴着,充满爱意,即便食物不合胃口,也会咽下去,因为在这土地上,从播种到收成都不容易。在公司附近,吃着农家的实物,也同样如此,没有“光盘”,便会有负罪感,有时候悄然入睡,突然想起女生的蚊香未点,会轻轻去敲门,成了一种自觉。环境流转,就是这样改变着我,改变着我们。
公司上下人才辈出,而黄董更是凸显了一个儒者的标志形象,他是时代的弄潮儿,扶贫的难题他走在前沿;是一个尊者,对同辈,甚至晚辈的敬 意足以让他屈膝;更像一个永远纯真的孩子,跟着“蓝精灵”一起跳舞,架子全然没有,是为了曾经的一个“承诺”。以后机会甚多,在自己变得羽翼丰满的过程中,也会多多向他取经。
团队在7月27日登上返广的高铁,挥手暂别黔南,但社会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回想起林老师的一番发问:“黔南,究竟是穷山恶水,还是金山绿水?”看着车厢中精神抖擞的其余伙伴们,仿佛有了隐约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