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是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孩子,个子最少也有一米八,站在我面前像一堵墙,阳光全被他挡在了身后。有时候真是觉得不可思议,我也算是看着他长大的吧,我们基本上是同时搬到这幢楼里住的,那时候他还在妈妈怀里,每天早上总是睡眼朦胧就进了电梯,被他妈妈送去幼儿园。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上了小学,然后上了初中,成了我们年级的学生,然后就在我不经意间,他就长成了一个魁梧的少年。
他的成绩一直还不错,所以虽然楼上楼下住着,但是他从来没有到过我家要求辅导功课。不过他妈妈偶尔和我抱怨说他偏科,语文成绩不好,理解能力不行等等,我也没有在意,年级排名并不算差的人,语文能有多差呢,我看每次考试的分数也在中等水平,也许就是家长要求太高了。
这次开学的语文考试,小方同学考得有点砸。这次他倒是很主动地联系了我,想让我帮他分析试卷,还想让我指导他完成一下这一周的语文作业——是一份中考模拟试题,他觉得有难度。我答应了,他随时下楼来就可以了。
于是周六的上午他早早来了,和他一起还有另一个邻居小宇,他们不是一个班的,不过从小就是玩伴,志趣还挺相投,而且语文成绩都拖后腿,就结伴而来了。
开始做短文阅读,两个人答题倒是挺快。小宇的字虽然挺乱,答案还是对的,小方呢?我被他的答案惊呆了。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题目是《读书的用处》,很短的文章,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小孙子问爷爷,自己虽然每天都在读书,可是什么也没有记住,读书有什么用呢?爷爷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他拿一个装过煤炭的篮子,去盛一篮子水回来。小孙子就照做了,不过,竹篮打水,自然是不可能的,水在路上就漏光了。小孙子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他对爷爷说:”爷爷,篮子装不了水,这根本就没用!“
爷爷笑着让他看看篮子,小孙子就扭头看那个曾经装过煤炭、但是被自己用来反复装水的篮子。他发现******。于是他明白了,读书其实就像这个篮子一样,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你的心灵。
问题是:小孙子扭头看篮子,他发现了什么?请你结合语境,补写在文章里。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这真不算一个难题,比如小宇的回答就是:他看到那个曾经黑乎乎的篮子已经被水冲洗得干干净净。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也是正常的思维。
可是小方是怎么回答的呢?他写的是:他看到那个篮子还是空的。
我说:“你仔细读文章,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他很惊讶:“难道篮子不是空的?里面有了东西?真的能装水了?”
我哭笑不得,说:“篮子当然是空的,这又不是变魔术。可是你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进行补充,好好读文章,我不信你就都不明白。”
他的表情很纠结,似乎很认真地读了一遍。然后和我说:“他发现篮子还是装不了水。”
我说:“你看,这个篮子是放过煤炭的,你见过煤炭吧?”
他说:“见过啊,可是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发生了化学反应?”
坐在他对面的小宇开始吃吃地笑。
我也笑了,说:“我真是和你没有办法对话了。”
我继续启发他:“你注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你想想,放过煤的篮子什么样子的?”
他想了想说:“篮子有各种各样的呀。”
我气馁,换了一个问法,“如果你的手抓了煤,会是什么结果?”
他好像很莫名其妙,说:“手很脏啊,我抓煤干什么?”
我说:“篮子呢?装了煤的篮子呢?是不是会很黑?”
他说:“是啊,可是这个篮子为什么要装煤呢?”
我要哭了,对面的小宇哈哈大笑起来,告诉他:“文章里就写着呢。”
他仔细地在文章里找,终于找到了这句话:老农夫指着角落里一个放过煤炭的篮子说……
他醍醐灌顶,“哎呀,是这样啊,我怎么没看见这句话!我说你们怎么老是说煤的问题,我还以为有什么化学反应呢!”
好吧,好不容易把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我说:“你得用心读文章,不能这么马虎,上了考场更得细心。”他说:“老师,别担心,我肯定能上了一中的。”是呀,我也知道他没有问题。
可是……
算了,我不想讲道理了,还是让他快点把一份题做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