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懂朋友圈笔记:
对于文学,现在的人越来越要感动。当他们在电影院被感动,在电视机前被感动,在微博上被三言两语感动,在家里被自己的沉默感动,他们觉得文学也应该这样。
“你不能打动我”,“我看完之后没有感觉”,诸如此类,成了文学的判词。人们不能忍受无感,尽管这恰恰是一种事实。然而即便被感动,也不过如此。
感动,其实是很LOW的情感
无论你发了什么财
做了什么事
自己默默做就可以了
不要规劝任何人买入、卖出
“折磨我们的往往是想象"“而不是真实"
如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对他说:“我看了你的手机”
管理精力的第一前提,就是剖离日常琐事,包括做饭、洗衣、拖地,这些都不做,朋友聚会也不轻易参加,就是我只属于我自己,我的时间只花在我认为有价值的事上,所有可替代的事,我都让别人去做。
人要学会复制自己,让越来越多的身边人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解决生活琐事,我们只去创造就好。这也是当老板的学问。只是,很多人总是按捺不住,想亲力亲为。
男人通过吹嘘来表达爱,女人则通过倾听来表达爱。而一旦女人的智力长进到某一程度,她就几乎难以找到一个丈夫,因为她倾听的时候,内心必然有嘲讽的声音响。
后来再遇见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人,已经不会去疑惑,ta怎么会是这样的了。
人无法脱离环境凭空成为从未见过的人。我们都只是在不同培养皿里长成的,不同的生物而已。就像生活稳妥但圈于昼夜的人,与潦倒却自由的人间观察员,永远无法彼此理解 彼此说服
总是说学习的宽度比深度更重要?我理解除了横向比较,相互启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如果每个学科是认知世界的一个子系统,那广泛学习有助于提升你把各种机会组织和组合起来,获得好运的能力。通俗一点理解,就是融会贯通
没有钱的思想者,和白痴差不多。任何科技发明,需要物质基础。诗和远方需要物质基础教科书上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最基本道理
所谓一个人在感情上的竞争力,不是让你吊死在一棵树上,不是非要pk掉多少竞争对手最终胜出拿下“某个人“,才能体现你的价值。而是,你其实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有“更大更广的平台”。
做任何事情,我认为有想法就要立即去做,一定要有执行能力,千万不要想太多。比如社会上很多人都有一种想法,先读研究生,读了研究生就会更有钱。我觉得这是最误导人的读了研究生,你并不会有钱。如果你想做赚钱的事,立即去做。读完研究生就能赚钱?自欺欺人。还有一种说法,先去打工,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出来创业。我认为,打工所有的经验对创业都没用。如果要创业,就立即去做,不要去打工。打工积累经验,再出来创业,是自欺欺人。写微博,想做大V,立即去做,不要说等写作水平提高了再来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