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读书书架上翻到《我还记得》一书,三个钟左右就翻完了。
这是又一本讲述陪伴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书籍。不同的是,作者是一位插画师,在陪伴母亲中,尝试鼓励母亲用画画来锻炼大脑,以减缓病程。
书中病人是一位父亲,三个女儿在父亲生病时开始发现母亲的变化:逐渐对世界漠视,包括与自己曾经相濡以沫,恩爱有加的丈夫。
一度让姐妹仨很难接受,以为母亲变了,开始嫌弃病体的父亲。
因为老人有过中风史,被诊断过脑萎缩,同时检查时发现患有白血病,所以姐妹仨一开始并没有往母亲是认知障碍这个疾病上考虑,以为是脑萎缩引起的。
三个女儿,为了减缓母亲的脑萎缩,大女儿全程照顾母亲,二女儿尝试鼓励母亲画画,回忆过去,记录当下来锻炼大脑。小女儿是一个创意舞蹈师,设计了各种运动,包括手指操让母亲锻炼起来。
总之,一家人都在想办法改善局面,以自己的方式照料病人。
但是效果微乎其微,生病的老人,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也没有各种时间观念,荣辱概念,这让照料者不断失望,难过。
与之同步的是贴身照料者的情绪伤害,接近崩溃,以及其他子女在两个家庭的平衡,与工作的平衡等社会现实。
每况日下,终于被诊断为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终于了然,恩爱多年为何突然冷漠,原本自律的人变得毫无体面,最在乎形象的人忘记了仪容优雅。
整本书因为作者通过画的记录得形象生动,作者远在北京,无法亲身照顾母亲,她希望记录这个过程,不仅在于帮助母亲,而是更多地向世界,尤其向年轻人,更多地关注这个疾病,提前认识衰老和死亡。
这个疾病确实越来越多的关注度,我觉得最重要是一是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同时这是一种最无情的疾病:一个人明明活着,可以忘记过去的一切,出现认知障碍;一旦发病,还会出现各种焦躁,暴力情绪;会把一个人过去所学的教养,体面,种种约束全部褪去,变回最原始的时态。
而身边的人,无能为力。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虽然薄,但是它通过知道真实的记录,展现了一个疾病的残酷与荒谬,以及持久战一样的护理。
就像书中,一个医生说的:
需要告诉大家,给大家打个预防针,特别是给年轻人打个预防针——那些令人感觉难堪的状态,每个人都不一定能避免,不是自己遭遇,就是亲人遭遇,你我都有可能会变成那样。
我们追求高质量、高密度的精神生活很重要,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能够早一点儿开始是最好的。早一点儿让自己的生活、生命有关注点,有意义,就有了一条精神上的出路,就有可能离阿尔茨海默病稍微远一点儿,退一步讲,即使逃不过,还是会得这个病,那个意义仍然能够成为一个支持,能够保全和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命尊严。
年轻需要为年老准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除了经济支持,连生病的心理都要提前准备。至于为什么如此,书中的记录就像一扇窗,给我们窥到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