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成为工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往往跟工作相关的事情我就会变的审慎。即便是再工作狂的人,工作中起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事情是自己不喜欢做的。比如我,就觉得工作中与其他部门,特别是有工作交叉的部门打交道特别麻烦,但无奈,工作就是这样,不仅有协作,也有对抗。我得守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不要让人把无所谓的工作推到我们这边,单纯就应付部门间的扯皮推诿就让我难受至极。
所以难以想象,我感兴趣的事情要是加上这些工作中的烦心事儿,那到时候我得兴趣还会不会光是想起他就甘之如饴了。
思考良久也不得其结果,刚好今天看到的一本书里有关于这方面的解释。一来自己学习,二来也希望对有如此困惑的友友有所帮助。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要想将兴趣当成职业还要保持激情,需要具备以下两种能力:
1、能力足够强势
职业主要看能力,能力不足,差距就会变成自己恶心和他人围观鄙视。那种失败感就足以让人挫败。
所以如果仅仅只是对某事物有兴趣但却没这方面的能力,在兴趣转换成职业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就是从兴趣到失落。那种失落感足够大了,兴趣也没什么意思了。
在此不得不说,当时上大学那会其实是准备考计算机的。但是内心似乎明白上面那个道理似的:我对计算机足够感兴趣,或者当时是对玩游戏以及上网感兴趣吧。光是个4399就够玩好多年。但是当时没有选择计算机的原因也很简单,我怕将计算机变成自己专业以后,但自己其实还是觉得自己在计算机方面没什么特别的天赋的,担心在这个行业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人之后,自己的这个小爱好都会被打消殆尽。
2、懂得把外在目标变为内在目标
兴趣往往来自内心的极度喜欢,但职业确类似于一个商品,遵从市场价值。别人需要的,别人极度喜欢的才可能成为吃香的职业。而你想将兴趣当成职业之后,难免你的兴趣要跟别人感兴趣的事情想结合,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在现今这个社会,兴趣转换成职业往往就要做出一些适应市场的改变。
但这个适应市场的改变就可能让你内心痛苦不已。聪明一点的职业人,懂得把外在目标转化为内在目标——艺术品的价值是一种标志,但是关键是自己的感受。写作的点击量是传播指标,但关键是你传播些什么?
再回到写作这件事儿上来说就是:很早之前就在简书上看到很多浮躁的文章。诸如怎样怎样在某日某条上阅读量百万什么的,做一些适应市场的事情,是你的职业操守。但是阅读量却不应该是你最终要实现的目的。你要知道能让你做起来有劲儿的一定是你写出你所了解的,所感兴趣的,然后之后才是怎样去让他适应市场,赢得认可,完成职业转换。中心是你,这样的文章才算做有灵魂的,独立的。
乔帮主曾说过: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就像曾经3.5英寸的手机被奉若神明,但现在6英寸的手机却大行其道。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但你想做东西,你自己想要做才是首要去考虑的。我觉得你应该喜欢什么东西,然后我让我觉得的这个东西尽量去完美。“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我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