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优先事项
创造性工作,被动性工作
2. 固定日程,仪式性
3. 保持频率,不要断断续续
每天工作可以对抗完美主义
a. 十分钟规则
b. 24小时创作
4. 不存在一心多用,不要多任务处理
支持理论:心里残留效应,或心里宿醉
5. 随机增强理论
抵抗诱惑的自我消耗
答案:a.消除诱惑b.正面干扰c.正态培养d.穿插工作
6. 停止刺激,激活自我
手机——网络——信息——参与感
7. 注意屏幕屏息,有意识的使用电脑
8. 暂停,娱乐,放松,探索,对我们意义重大,能够提升思维能力与创造性
9. 抱着玩儿的心态进行非必要创作
探索可能性,尝试,犯错,玩乐
创新行动本身是有风险的,非必要创作让你更加自信的表达内在,更加专注自我
10. 用抽身离开和限制来抓住灵感
只有外行人才需要灵感
11. 真正理解你所要做的事
三个阶段,职业生涯
书摘:
2018-04-13
把创造性工作放首位 被动性工作放其次
2018-04-13
我开始写作前总会先做几件事情。先喝一杯水或一杯茶。保证每天早上在八点到八点半这半个小时内开始写作。我会吃维生素片,听音乐,坐在老位置上,稿件都在同一个地方按顺序放好。每天以同样的方式做这些事情,日积月累,自有其益处,那就是告诉大脑:“你马上就得开始创作了。”
2018-04-13
我们时常会高估自己在短时间内可完成的事情,低估自己在长时间内可做的事情
2018-04-13
如果工作断断续续,那就没办法集中精力,很容易思维受阻、疑惑、分心,或忘记自己原本想达到的目标。
2018-04-13
‘十分钟规则’,即如果工作进展顺利,我们坐下来十分钟内就能完成好的作品。”
2018-04-14
真理的对立面通常也是真理。
2018-04-13
“24小时漫画”的创作方法,即“在24小时的时间内创作完成整整24页漫画。之前没有任何脚本,也不做任何准备。一旦开始计时,就不停笔,直至完成。对于在创作中常遇到瓶颈的人来说,这个方法对激发灵感很有效
2018-04-13
“每天所做的事比偶尔做的事更重要”。
2018-04-14
很多有才华的人最终没能如愿成功,是由于他们违背了基本的做事策略。
我认为这个策略很简单。就是要实践,具体来说,这里的实践就是严格按照习惯,有规律地工作。
2018-04-15
根本不存在一心多用,有的只是行为的转换,即在不同的要求间转换注意力罢了。尽管感觉上我们好像在同一时间高效地做着多项事情,但其实我们只是先做一件事,接着做另一件事,然后又回过头来做第一件事而已,而且工作时的熟练度和准确度要比单纯做一件事情差得多。
2018-04-13
简言之,努力控制自己免于分散注意力并不够。我们得像弗兰岑那样,把那些极易导致我们分心的事情从我们的视野中彻底移开,不然,我们仅是在抵制外界诱惑上就要消耗掉一半的精力。
2018-04-13
虽然把上午没完成的工作置于一边,但它还是会在你的意识中残留,让你紧张,继而影响你之后的工作。心理学家将这种作用称为“注意力残留”(attention residue)。
2018-04-13
心理学家B·F·斯金纳(B.F. Skinner)曾提出随机增强的概念:你给一只老鼠一根杠杆,老鼠每压杠杆100次,就会获得一块食物。这对老鼠来说很刺激,但如果能获得食物的次数不一定,压1次到100次都有可能获得食物,老鼠会觉得更刺激,更积极压杠杆,甚至完全不给食物奖赏它们也会继续压。
2018-04-13
最后,还有整天不断抵抗诱惑造成的“自我耗损”。结果显示,每次抵抗诱惑都会消耗精力,精力消耗越多,剩余的精力就越少,也会让人更容易向诱惑妥协。
2018-04-13
那些可以忍住不立即吃的孩子正是使用了接受正面干扰的方法。他们中有些孩子唱歌、有些孩子踢桌子,总之得利用各种办法把注意力放在棉花糖以外的事情上。
在单纯“抵抗棉花糖”的诱惑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接受正面干扰的方法:设定计时器,限时完成任务;使用不相干的奖赏来奖励自己,例如,在达到某个程度之后可以到茶水间喝杯饮料,或登录社交网站3分钟;写下每个对你有所干扰的负面想法,过后安排10分钟的自我审视时间,找出让自己焦虑的念头,把它们消除。
2018-04-15
加强自控能力的策略。其中之一是培养看似毫不相关的习惯,例如改善身体姿势、说话时以较正式的“是”来取代“嗯”,或在睡前用牙线清洁牙齿。这样做可以增强我们在生活中其他方面上的意志力。此外,一旦新习惯深植于心中,我们在践行习惯时就不需花费太多气力和意志努力。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将精力节省下来,好用在那些更加需要自控力的事情上。那些在“自动导航仪”安排下完成的工作,不会像那些耗费我们心力的工作那样让人身心疲惫。
2018-04-13
工作时将耗费心力的工作同那些无须耗费心力的工作适当穿插,可以增加人的创意和工作效率。以运动做比,人类的大脑更适合短跑,而不是马拉松。
2018-04-15
这些短暂的时间本应是你停下脚步、反省的好机会,但是,我们如今却迫不及待地加入信息大流之中。我们没有关注自己的生活,却在倾听世界的声音。
2018-04-15
滑动手机给我一种参与感。不论我们是和别人网聊,还是浏览网页数据,我们都是在做目的性活动。这些活动的结果很具体,也让人很有成就感。相反,如果我们在这些时间里,无所事事,就会觉得目标感不强。因为,只是活在当下,张开双眼,敞开心扉,是一种无所事事的表现,这不会有任何成果。
2018-04-13
我们停止一种刺激时,就会同时释放另一种刺激。
2018-04-13
“成功的人与非常成功的人之差别在于:非常成功的人懂得对绝大多数的事情说‘不’。”
——沃伦·巴菲特(Warren Beffett)
2018-04-13
“你什么都可以做,但不可能什么都做。”
——戴维·艾伦(David Allen),
美国作家,行政管理培训专家和教育家
2018-04-13
屏幕窒息症是一种坐在电脑、移动设备或电视屏幕前呼吸短暂停止或变浅的现象。
2018-04-21
于是,我们忙得无法把注意力放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如思考、反思、想象。而这些暂停的时间正是我们生活得更好、可为我们日后取得杰出成就打下根基的关键。
2018-04-21
我们要知道,自己比智能手机要聪慧得多。换句话说,天上人间存在的事物要远比我们能在Google上能搜索到的多。犯错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通往真知灼见的必由途径,所以,为什么要尽一切可能避免出错呢?过去,我们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开车或游览时迷路,会恰好成就一段冒险经历抑或是一段精彩的故事,而在今天,我们只会跟着GPS导航走。
2018-04-21
我们要安排时间娱乐、放松、探索,这些都是思维洞察力所必需的素材,可以帮助我们改进现有想法,实施新的方案。
这通常意味着我们要创建一套打破旧有模式的模式。或抱着玩儿的心态去做探索性的辅助方案,或寻找新方法来改变原来看问题的视角。这也意味着要学着不再挑剔,摒弃完美主义,突破那些令人焦虑的思维瓶颈。
2018-04-21
朱丽娅·卡梅隆在其《设计师之路》(The Artist's Way)一书中提及一种广为人知的做法,她称之为“晨间日记”(morningpages)。她建议,早起第一要事即自由写作三页文字,这样可以探索潜在的想法,打破僵化的思维,并让自己文思泉涌。尽管这样做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卡梅隆依然认为,若养成此习惯,那我们的思路才可真正得以打开,进而产生绝妙的想法。
在各种领域的创意界专业人士身上,我看到这种“非必要创作”给人带来的益处大致相同。
2018-04-21
非必要创作可以让你探索新可能,实践异想天开的好奇心。
2018-04-21
正如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在其作品《伟大创意的诞生》(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中所写:“好点子是一张网。某一特定神经群中的无数神经元在你的大脑中首次碰撞,产生火花,这样就有一个点子跳入你的意识当中。每个新点子都是一张由细胞组合而成的网络,这些细胞在这张网中不断寻求就近联结。”
当你经常性地、不求结果地允许自己探索“就近联结”时,你就更容易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创作中有所突破。
非必要创作允许你冒险,掌握新技能,以备日后工作中的不时之需。
2018-04-21
英国诗人戴维·怀特(David White)在其《骚动的心》(The Heart Aroused)一书中写道:“走向成功,需要有创新行动,很可能你只是在一张空白纸张上提起了笔而已。这样,直觉就会告诉我们自己正在抛掉一切掩护。”创新行动本身是有风险的,因为,它需要你涉足不确定之中。而安排时间进行非必要创作时,你就创建了一个尝试新型工作方法的空间。你可以失败,但无须承担可怕的后果;你还可以去实现脑海中的创意,而不是用自己的创意去迎合别人的需求。
这些非必要创作行为可以让你自我表现时更有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也会成为你的新方法,被运用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去。
非必要创作为追求自己内心的声音提供了一个平台,并提醒自己你的个人价值远超过工作量的综合
2018-04-21
非必要创作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任何其他创作所不给予我们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我们可以不断尝试、犯错、玩乐,并最终发现自己独有的天资和热情。启动一个没有任何参照标准、不受外界期待的创意方案也可让我们专注于自我,学着倾听、跟随自我直觉。此二者都是我们发现自己内心声音的关键技能。
2018-04-21
当你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最好的办法通常是暂时抽身离开。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建议其他作家骑自行车去城市中不熟悉的地方逛逛。作曲家史蒂夫·赖希(Steve Reich)则会坐着地铁闲逛,这也是一种闲逛方式。
2018-04-21
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这种想法存在问题,那就是你低估了那些无所事事的时段的价值。其实,那些时段非常重要。和你平时做美梦的时间一样,这些时段没有尘事纷扰,一切都重新来过。如果你一直想着工作,你将无法体验这种抽离尘世的感觉。我在工作当中,总会拨出明确的时间用以休息,这样做的原因之一就是,我能够让自己在某一项工作上的动力耗尽,进而开始另一项工作。
2018-04-21
在母亲位于沃灵顿的房子里,我创作出了《当我的吉他在轻泣》(Whilemy Guitar Gently Weeps)。当时,我想到了中国的《易经》……在东方人的观念里,冥冥中一切天定,没有所谓的巧合——天生万物皆有道。《当我的吉他在轻泣》就是基于这个理论所作的一首简单习作。我决定随便翻开一本书,根据一眼看到的文字写一首歌,这样,那些文字就在那一刻和时间产生关联。于是,我随便拿起了一本书,翻开,看到了“轻泣”这个词,然后我把书放下,就开始创作这首曲子。
2018-04-21
学着放松,学着等待,你的直觉会为你解答大多数问题。”
——威廉·S·巴罗斯(William S. Burroughs),
20世纪美国小说家、散文家
2018-04-21
理想的时机来临前,我无法开始创作新的作品。我需要大块不间断的时间,心无旁骛,心气十足,且有优化整个创作过程的理想计划。在这种创作方式下,我会一无所获,还因拖延而愧疚,最后,迫于时势,不得不开始创作。
2018-04-21
一旦你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所在,那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018-04-14
请把作品当作避难所,当作苦难中控制自我、获得满足的圣地。即使你不是每天都创意满满,也不要难为自己。如果你每天都工作,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你要奖励自己。这样,当你结束工作、放下工具的时候,你可能会对自己的个人处境有新的认知。
2018-04-21
但是,变得专业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命题。专业也有很多层次。我认为,一开始就对这些专业层次有所理解,对我们非常重要。从长远来看,我们要搞清楚自己说“我想画画”“我想开始一个项目”或“我想拍电影”这种话的时候,正走上怎样的道路。
2018-04-21
第一阶段,坐下开始工作,即便仅仅持续一个小时。
2018-04-21
第二阶段,可以坚持每天工作一小时。第二天,我们能否坚持一小时?我们能否坚持工作一整天?能否坚持一整周?
2018-04-21
我们在做的事其实是学习如何控制情绪,如何防止自我糟践,以及如何面对困境而愈挫愈勇。我们在自学,因为即便是沃顿商学院、艾奥瓦作家工作室,也没有这种课程。
第三阶段,完成工作。开始很容易,但是我们能坚持到底吗?我们能完成一些东西,并且写下“完结”二字吗?
2018-04-21
如果我们创作了一章的内容,那么,我们能创作一篇短篇故事吗?如果我们能制作微电影,那么,我们可否能完成一集特写?
2018-04-21
如果你是一名作家,你能想象整架书的书脊上都有你的名字吗?如果你是电影制片人,你能想见你自己的网络电影资料库吗?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家,你能否重温创业到第六次失败的历程,能否回味第九次的身败名裂到第十二次的东山再起?你是否能承受更多?
2018-04-14
关注甜甜圈本身,而非其中心的那个窟窿。
2018-04-14
我们真的有能影响世人的“价值观”吗?
2018-04-21
“外行人才需要灵感;内行人只是到达工作地点,然后开始工作而已。”
——美国当代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
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Android
duokanbookid:c8fdf5ef2338489eb7e5534d92e13c6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