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综艺节目《听姐说》热播,尚雯婕在节目中分享了自己作为社交障碍人群的困扰,并对去年06超女重聚时的风波做出了回应。
之前在《王牌对王牌》的节目中,节目组把06届超女许飞,厉娜,韩真真,唐笑请到了现场,本应该是好友相逢的感人场面。不料,许飞却当面质问尚雯婕:“为什么给你发私信你从来不回,你为什么要把我们弄丢呢?”
微信截图_20210412103524.png当时尚雯婕给出的回复的,自己不是一个擅长交朋友的人,自己除了工作就是睡觉。
《王牌对王牌》播出后,很多网友觉得尚雯婕是红了就不念旧情,骂声一片。
时隔一年,在《听姐说》中尚雯婕再一次解释,并直言自己是社交恐惧症患者。
微信截图_20210412103534.png然而,还是有很多网友不买账,认为“社恐”不过是一个借口。
我想大家真的错怪她了。
其实,社交恐惧症现在已经是位于抑郁症和酗酒后,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据美国一项跨越48个地区的8000名个体调查表明: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为7.9%,终生患病率为13.3%。在我国,由于人们对“社恐”普遍认识不足,大量的病患被简单地误认为是“内向”、“不爱说话”、“性格孤僻”。
其实,如果按照7.9%的发病率来计算,中国社交恐惧症患者就有近1亿人,数量相当惊人。
这种不被社会理解的苦恼伴随着很多社恐患者,就像尚雯婕在《听姐说》中自嘲的那样,“厕所是个好东西,是我们社交障碍人群的共享充电宝”。**
微信截图_20210412103543.png你也许会好奇,一个人好端端的,为什么就得了这样的心理疾病?
社交恐惧症的病因模型告诉我们,92%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经历过儿童期严重的嘲弄和欺凌。
换句话说,大部分的社恐疾病都来源于儿童时期,甚至很多被误认为“内向”的孩子其实就是社恐患者。
01 到底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通常起病于17岁~30岁的青少年时期。
经常见到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很正常,但是一到人前就下意识逃避,脸红,不善言辞。很多家长可能会以为是孩子内向,见到生人容易害羞。
其实,内向和社恐看着相似,实则大不相同。
内向是天生性格的一部分。内向的孩子并非没有社交,只是更倾向于拥有较小的圈子,重视质量胜于数量。就像《冰雪奇缘》中的艾尔莎一样,她一生都在隐藏自己的力量,但她对社会非常满意也并不恐惧社交,只是想一个人处理自己的感情,这就是性格内向。
微信截图_20210412103549.png社恐则是一种精神疾病,患有社恐的孩子通常对社会的看法是很负面的,他们恐惧社交,并且本能地回避。当无法回避时,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躯体症状,比如发抖,惊恐,哭泣,害怕上学,抗拒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在学校表演,逃避当众演讲等。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对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就做出了10条详细解释:
Ø 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例如与陌生同学说话、公开演讲等社交互动。
Ø 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评价,例如被人羞辱、冒犯或拒绝。
Ø 社交情况总能引发害怕或焦虑。
Ø 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带着强烈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Ø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并不相符。
Ø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的状态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Ø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Ø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影响(比如药物)或躯体疾病。
Ø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Ø 如果其他躯体疾病存在,则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明确与现存疾病不相符或过度的。
如您的孩子有上述症状,需要警惕,他可能已经患上了社恐。
02 造成孩子社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
“社恐”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社交能力的缺失。而孩子的社交技巧最先就是从父母那里学习的。
然而,现在很多父母一边希望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一边又做着扼杀孩子社交能力、社交欲望的事情。他们将自己的人生与孩子的人生紧紧捆绑起来,孩子成功,意味着自己人生的圆满,孩子出了问题,就代表他们整个人生的失败。这种想法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替孩子决定一切。“包办”的行为其实就是直接切断了孩子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热播剧《小欢喜》中的宋倩就是一个典型的“包办式”母亲。
在宋倩眼中,女儿英子最重要的就是学习,除了考清华之外,什么爱好、兴趣通通都不重要。
于是,她事无巨细地替英子做任何决定,吃什么,做什么,上什么课,见什么人,这些都必须在自己的掌控之内。
甚至,她把女儿房里的墙装成了玻璃,方便随时“监视”。
微信截图_20210412103558.png当英子被逼得站在河边歇斯底里吼出 “我就是想要逃离你!”时,宋倩嘴边还是那句:“英子,你可是妈的一切啊!”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份母爱的沉重和压抑。
微信截图_20210412103606.png
被父母牢牢控制住的孩子从小就被剥夺了表达的能力,没有发言的机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他们总在试图满足父母,但在大人眼里却永远都不够好。于是,孩子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可怕的认知: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人。
其实,社恐大部分都是自卑的。
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担心自己做的不好,于是干脆用回避社交的方式来减轻焦虑,这其实是他们的自我保护。
孩子的社交能力就这样在无形中消失,这是笼罩在父母阴影下的“不能社交”。
还有一种是“不想社交”。
日常生活尤其是过年期间难免需要走亲访友,在家长看来大家见面互相打招呼是很正常的事情,于是,很多孩子明明不喜欢打招呼甚至都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打招呼,就被家长拉着走到一个又一个亲戚朋友面前挨个介绍。
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家长往往就不分缘由地给孩子贴上“不懂礼貌”、“内向”、“怕人”的标签。
微信截图_20210412103613.png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不问孩子想法,自作主张地安排他转入好学校,逼迫孩子当众表演,强迫孩子必须以大让小,很多家长总不自觉得以自己的眼光看问题,这其实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得不到重视,而这种被忽视的感觉很容易让孩子对与人沟通产生叛逆心理,久而久之甚至会形成,既然说了没用,为什么要说的认知。
孩子失去了社交欲望,毁掉的将是他一生的交际圈。
03面对孩子“社恐”,家长能做的其实很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早的交流者,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引导孩子在未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家长一定要多多注意以下这些事情。
1.孩子都是模仿者,家长要注意自己的社交细节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家长怎么做往往就会怎么学。在孩子面前,无论你本人有多不愿意社交,都需要尽量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如果家长自己都做不到,那就没有办法强求孩子要怎么做。多带孩子去参加集体活动,给孩子展示与人交往的乐趣,孩子会慢慢喜欢上社交。这是个长时间的工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2.学会理解孩子并接纳孩子,他并没有错
面对孩子的社恐,很多家长不是安慰孩子,反而是嘲笑。别人家的孩子可以,你为什么不行?打个招呼有那么难吗?胆子这么小,长大怎么会有出息?
父母可能不知道,这种激将法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让他的社交恐惧更加严重。想要帮助孩子,家长首先要接纳他这种行为,坦诚沟通,了解他害怕的原因,具体指出孩子哪里做得好,培养孩子自信心后,再给出改进的建议。记住,不是孩子现在不好,而是他很棒,可以做得更好。
微信截图_20210412103621.png3.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沟通其实很简单
适当鼓励孩子自己去参加集体活动,以此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进步了,就要及时给孩子鼓励和嘉奖,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哪怕简单的一句夸奖都是在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惧。
为人父母,我们要努力成为孩子人生的向导。如果孩子确实表现异常,应考虑就医咨询,千万不要乱给孩子贴标签。社恐是一种病,正规治疗,遵循医嘱,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