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金惟纯近几年的感悟是:人生很简单,是我们自己活复杂了,简单到人生可以只剩下一件事——把自己活好。
人生的苦乐成败,关键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我想不想和你在一起;我想不想跟你一样。
2.发生的两个转变:语言上、行动上。
认错即生惭愧心,承认自己不行,不再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形象。一个人真正的勇敢是放下伪装,袒露真实。没有策略,没有想法,就是敞开心扉说一些自己发自内心想说的话,不考虑结果,没有目的。接收到的人也会敞开心,心与心的能量共振让一个团队达成真正的共识。
另外,行动上不再去使劲改正别人,而是将目光从外转到内,那个站在舞台上的是自己,聚光灯只打在自己身上,看看自己每天能不能踏踏实实做一两件小事。这种安定的状态也慢慢影响到了周围的伙伴,大家从装的状态变成真诚的样子,从只会用脑到开始学会用心了。
3.会真正认错的人自尊水平都不低。什么叫真正的认错?不是内疚,而是生惭愧心。不是让价值感低落,而是如实的看待自己,一日三省吾身,愿意做出改变,同时过程是心生欢喜的。不敢认错的背后是无法接纳那个阴暗的自己。
4.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看到自己的包袱,一点点去扔掉它。让生命产生位移,以前障碍住自己的也发生了变化,因为你在更高维度去看他。把自己活得大一点,这样不用去刻意讨好或吸引,人、金钱会自动追随。
5.他人爱不爱你是他人的事,爱自己是自己的选择。就是你根本不需要另一个人的认可来确定自己被爱。
6.把不愿意变成愿意。从每一件小事开始看,是不敢为,还是不能为,还是不愿为?看看自己的起心动念,为什么不愿意做某件事情的背后是不是有一个被自己放大的我。
7.这本书很打动我的一个点是作者在说起母亲对自己的养育时怀着的是感恩的心。
除了爱我一无所有。
虽然母亲经常打他,但他在修习之后才体会到那份打的后面是爱。那我是不是也能看到我的母亲在用我无法接收的方式养育我的时候,背后也是那份爱呢?
无关这件事本身,而在于我对这件事是如何看待的。如果没有她的“挑毛病”、“看不见”,我又怎么会感受到不被他人爱与接纳的痛苦?会想着去学习去成长,去看见自己呢?所以她也是来成就我的。
8.感谢所有的做、受、赚、修。
多做多受,同样一天24小时,做的越多,感受到的、体验到的酸甜苦辣就越多。我比别人受得多,就比别人赚的多,那在这个与人事物时时产生碰撞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能看到自己,从而有所反思和修正。那这一辈子是不是赚翻了。人生也慢慢发生位移和转变了,能够接受的也越来越宽了。受诸受,无所受。外境的变化无法影响或沾染那颗本来就光明的心。
9.记名字、学会听话——看见背后的傲慢,修谦卑
想想自己是不是把眼前的人当成人来看待,而不是用得顺手的工具来看待。是不是用心在与他人交往还是用头脑在听他人讲话,请为彼此的联结留有发展的空间。就是好好听对方说话,让对方和自己在一起,也给自己和对方在一起的机会。
我也对自己平时与孩子们相处时的言行进行了反思。我并没有好好跟他们在一起,我并没有好好听他们讲话。他们跟我讲话的时候我往往脑袋在想着我可以什么时候做我自己的事,包括樊登老师也在说他给孩子听写的时候在看自己的书,孩子感到没有被尊重。是的,我明明是为了想要提升自己而去做某些事,但是这恰恰让我无法活在此时此刻,这是多大的陷阱。
所以,从每天陪他们的时间来修愿意,来看见我和他们的关系,陪他们玩的时间是我的时间,陪他们写作业的时间也是我的时间,认真听他们讲话的时间也是我的时间,好好享受自己的时间。
(嗯,今天回家就要跟他们道歉。也可以问问他们喜不喜欢和我在一起,想不想成为我这样的人~)
我对自己说:不要着急,走慢点。
10.所有的功课都是为我而来。
我才知道人家功课是这么出的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原来我遇到的人事物,尤其是让我卡住的、难受的、痛苦的、纠结的、抱怨的,都是为了来提醒我:该做功课了。也就是说我认为的问题实际上根源都在自己这。不是去改变别人的言行,去插手别人的事,而是把自己的事先负起责任来。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管别人的事,对任何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都要评论上两句,就是不会反思自己,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核心就是不接纳这个并不完美的自己。
11.组织的修炼
一家企业也是有不同的生命体组成的,每一个人会带着自己的生命状态进入,组织也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所以组织的问题往往就两个:有没有在一起?有没有在做这件事?有时候走着走着就走偏了,忘记了初心,都各自在做各自的事,带着各自的面具伪装,身体在这,心却不在这。
我们把我们各自的生命状态、业力、不受的东西都投射到这个组织里来了
不是靠规章制度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而是这个组织的领导者首先要去学习、放下自己,带着团队一起修,从内心开始调整。
总而言之,把投射在外的视角收回到自己,看见并接纳自己,再看看自己是不是可以有所调整和改变,如果不改变也没关系,体验一下。人生就是在每一瞬间体验。
感谢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