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2)

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2)

作者: 有拾 | 来源:发表于2024-03-19 21:31 被阅读0次

    【阅读书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阅读章节】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

    【阅读内容】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富有冲击的课,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王教授从文本解读和课程实施两个方面进行评议:

    1.关于文本解决

    文本解读是语文课程的前提,王教授从阅读取向和解决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审议。

    (1)对阅读取向的审议

    《语文科课程基础》里,王教授在语文教学实践,有四种取向的阅读:一是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寻求“正确答案”的“作业者”取向;二是以分析课文形式为主,归结为生字、语法、修辞、章法的语文教师“职业性阅读取向”。三是以“诵读”为主要样式的“鉴赏者”取向;四是“感受性阅读”,在教学表现为对“讨论法”的倚重。四种阅读方式的杂糅与冲突,导致学生正在形成一种“无所适用”的阅读能力。

    因此,王教授立足“课程”讨论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取向,更注重“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以各种方式阅读,很显然取决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方式,尤其是教学中体现的阅读方式。

    郭初阳老师富有冲击力的《愚公移山》,将长期遮蔽的阅读取向问题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不可避免的讨论话题。

    (2)对阅读方式的审议

    “解构”一词,较为形象地概括了郭老师的解读方式。即必须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谎言进行解构。

    对比,王教授采取保留意见,认为郭老师的有点像“过度解读”,即把教材的选文当做用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实现“自觉或不自觉的谎言进行解构”,从而表达“一种介入伦理及政治转型的姿态”。

    紧接着,王教授又以“症候阅读”方式与郭老师在课例的阅读方式进行对应,有相似之处,但仍有区别。

    最终,王教授提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取向,是必须“有道理”的,并且必须要证明其“有道理”。

    2.关于课程实施

    王教授从3个方面进行了评议,给我们带来思考:

    (1)课程的语文,还是教师的“语文”

    这个问题还是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师“个人风格”的辨析,答案是无需质疑的。肯定是语文课程的“语文”,即教学的内容足以达成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但在课程缺失或者落后的情况下,教师的创造性开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不管怎样,教师不能代替“课程”,或者篡改课程。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开发和张扬是有界的,也就是“有道理”,能够实现课程与目标的达成。

    (2)对教学内容的审议

    对照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即合宜的教学内容。王教授对照这个标注,从六个教学内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思考,指出在教学内容上的不足。比如解读方式与阐述结论的分离。

    (3)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针对课堂上“教”与“学”的张力,以及“教”的复杂情况。王教授认为“教”与“学”是脱节的,不成功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it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