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早前就萌生了送给爸妈一本自己写的传记《我的父亲母亲》,记录下他们平凡人生的辛酸苦辣,点点滴滴。至今仍未动笔,心里深感惭愧。明天又是母亲节了,儿子又一次远在他方,无法陪在您的身旁,只能打一个问候电话,陪您聊聊家长,托清风捎去安康,如以往那般。
母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有9个孩子,她排行老二,大姨出嫁的早,所以舅舅和阿姨们习惯叫她大姐。后来,听了很多人讲母亲小时候和年轻的故事,才能体会到他们对母亲那种长姐如母的感情。为了帮衬家里,帮外公做生意,照顾弟弟妹妹,成绩优异的她小学五年级依然退了学,我想那时母亲应该是非常不甘心的,因为,每每听她讲小时候的故事时,她总能把那段记忆描述的很清晰、流畅,深深地沉浸其中。
辍学后,母亲开始在外公的铁匠铺里帮忙,外公是个十里八乡有名的铁匠,不光手艺好,心地也好。十几岁小姑娘在铁匠铺里,搬着沉重的铁块,被炉火炙烤着,被叮叮咣咣的打铁声环绕着,现在想想,母亲身材不高的原因,大概也是那时候累着了,心里不禁泛起了酸楚。
因为母亲聪明,会算账,会认秤,外公决定赶集卖农具的任务交给她。那时在农村,会算账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现在母亲说起这些,仍是满怀骄傲和自豪的,还时不时揶揄父亲两句(父亲是初中生)。就像大家常说的“起个大早,赶个晚集“那样,赶集需趁早。天还没亮,背上十几二十把小农具,如镰刀、小抓扣之类,一个小姑娘行走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走十几公里的路,到集上与那些大人抢个摊位,吆喝叫卖。此间的艰辛、勇气和智慧,做儿子十分汗颜。母亲会算账,但也会算错,那是因为看到家里比较困难的亲戚,总会送上一把农具,包括后来大姑家(父亲的大姐,母亲还未出嫁)也经常受到此类馈赠,每当她讲到此段经历,我会打趣母亲,那时候就开始胳膊肘往外拐了。赶集回来交账的时候,外公会对账,母亲总是轻车熟路地说,集上人太多,顾不过来,忘收钱了或者被拿走了。外公也不再追究,我想外公是明白的,知女莫若父。
母亲女红很好,纳鞋底、做衣服、扎猫头鞋、套被子等等,都是一把好手。舅舅和阿姨们小时候大都穿母亲做的鞋和衣服,我和弟弟妹妹小时候也多是穿母亲做的鞋,尤其是妹妹特别喜欢母亲做的鞋,初中时,还在让母亲帮她做布鞋。儿子出生后,母亲虽然视力不如从前了,还是帮孙子做了几双小花鞋,令旁人羡慕不已。
父亲家里很穷,母亲嫁过去时,奶奶一直在病床上,母亲一边侍候奶奶,一边操持家务。奶奶去世后,与大伯分家时,爸爸只分到些债务,母亲也没说什么。河南人多地少,只靠地里收的,无法还债和养活家里。母亲开始做些些副业填补家用,如做鞭炮(从外公那里接活)、养猪等,并且还不时帮助邻里邻居做菜摆宴席什么的。一两年间,债务还清了,母亲也成了邻居夸赞的对象,是个能吃苦、会干活、孝顺的好媳妇。直到如今,再回村里,大家依然记得母亲的好。
后来,我出生后不久,父亲带着十几家农户,推着板车,历经半个多月,到湖北农场开荒,据听说,他们那时已经是机械化作业了,一起承包了近千亩的农田,有大型的收割机、旋耕机,甚至还有农用小飞机洒农药等。小时候听着这些,总感觉很酷,长大后才了解到父母那时是多么的艰辛。
父母去拓荒时,1岁左右的我被留在外公家,3岁左右随外公去过湖北看望父母,5岁多又回外公家上学,8岁重回父母身边。那时候已不流行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开始小面积承包,种植果树和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当时家里有40多亩地,20亩左右的果树,通过父母辛勤的劳作,日子逐渐好转。从那时起,慢慢体会到他们的艰辛,也是从那时起看到了平凡人的韧性和生命力,也是从那时起懂得了勤劳是可以改变生活的。每天,母亲做好饭时,天还未亮,他叫父亲吃饭或者父亲已从田间干活回来,饭后再一起下地干活,中午有时候也不回来吃饭,地里有自家种的瓜果,晚上很晚回来开始做饭,匆匆忙忙吃完饭后,休息,想想母亲胃病的根有些应该是那是落下的。有时候,她不辞辛劳,晚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炸油条或者蒸些各种馅的包子(多是聪明的母亲就地取材创新出来的),给我们改善生活。那时的我,坐在土灶前,帮母亲添材烧火,默默地看着她那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幸福,也暗暗地想着我能做些什么。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做饭,帮父母送午饭,也就练就了现在厨艺。
回想关于母亲的那些往事,虽有心酸,但很温馨,很有生命的感染力。是母亲的一言一行塑造了了今天的我,才有了这个对生活乐观、对家人负责,对朋友慷慨、对弟妹爱护的我,这就是平凡的母亲留给我的爱的印记,这就是母亲留给我最好的礼物。
妈妈,我爱你!母亲节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