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无事,记录一些零散的感想。
在生活的诸多场景里,一定有人会给另一些人“画大饼”,可能这个用词不太恰当,此处我说的画大饼是指,给他描述一个未来图景,引导他为了那个图景去做点什么。
比如老师会跟学生说,现在好好学习,以后就能知识改变命运;领导会跟下属说,多学多做,最后受益的一定是你自己。
被画大饼的人通常有两种反应,一种是信以为真,然后去付诸行动;另一种是不为所动,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之前一直以为,导致人们做出不同反应的因素中,有一种因素是出生年代。比如说,我们很多人会认为,80后和90后不同,和00后更不同。今天突然意识到,可能不止如此,就在“画大饼”这件事上,最后决定一个人如何反应的,可能是心智/思维模式:是一个人选择「先看见,再相信」,还是「先相信,再看见」。
选择前者的,你必须先给他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看到,他才愿意行动;
选择后者的,他能依靠心智的力量相信未来就是那般模样,然后自然而然被指引着去行动,最后果真看见那个未来。
人群中,「先相信,再看见」的只能是少数。
某个部门的任务盯得很紧,要求所有支行按照一个被细化的时间周期去反馈实时进度(不止进度,还要进展;不止是用数字描述的进展,还要附加现场照片)。从反馈的时效性看,明显能感觉到很多支行都疲了。
我们也不例外,很多同事也有怨言。但还是勉为其难地在执行。
下午临下班突然想,当大家都很疲的时候,都不想做的时候,你要做什么?
不需要像一开始一样,拿出100%的热情,去做出100%的成绩;在这种时候,按照60分的标准,做好自己该做的最小必要动作,就算胜利了。
这种时候,与其说是在和他人、和外界竞争;不如说是在和自己,和过去的自己竞争:
即便是有诸多的阻碍和不愿意,但我还能说服自己,说服自己不去躺平。
周六中午和几个老友约饭,其中一人下午发我信息,
“昨天下乡的路上认真的读了你写的那些随笔和日常,感觉超好,虽然有些事情我也不懂,但是我觉得平静安逸。不由地也被你感染,有了一点点小小的感想,想写出来。”
之后,发我一段他的感想。
这是断了日更有一段时间后收到的一份反馈,很珍贵。即便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公众号,但以前写下的一些东西依旧能跨越时间、空间地和他人交流。
看到后,会心一笑。因此也有了今天的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