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146/365天
今日阅读《用得上的哲学》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作者:徐英瑾
第一章:逻辑论证:思考的方法与原则
17、归纳是一种主观世界的产物。
因为我们的经验之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归纳获得的,怎样的归纳是靠谱的,怎样的归纳是不怎么有效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想到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在哲学层面上来思考归纳的本质是什么。而要考虑归纳的本质,就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归纳到底是不是一种主观心理的产物呢?哲学家大卫·休莫,纳尔逊·古德曼这两位哲学家都认为:归纳都是主观性的,都是主观世界的产物。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休谟和古德曼的观点。
1)休谟:归纳是基于时空毗邻关系的一种心理习惯。
休谟认为,人们所说的归纳活动,就是生活在感官所能触及的世界中的人类心灵所作出的一些心理概括活动。这个概括活动所依据的,就是人类心理的各式各样的秉性、倾向和习惯。这就是休默关于归纳本质的心理主义论点。
休谟所说的世界,是我们所能听到的、摸到的看到的、嗅到的、或是我们能想到的世界。人人都在自己可触及的世界之内。
在休谟看来,那种百分之百靠谱的因果框架模型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因果律是客观存在的话,那么原因发生了,结果就会发生,但我们观察到的经验现象里面,凡事都有例外,所以能够存在的乃是在我们可触及的世界之内的寻找规律的心理活动,这个活动实质就是归纳。
休谟的相关想法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客观因果不存在,第二主观因果即归纳,第三归纳的本质即心理习惯。
2)古德曼:归纳是对于概念系统的选择。
在古德曼看来,我们在做概括和归纳的过程中挑选不同的概念,概括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归纳方案之间的斗争,在根底上乃是不同的概念系统之间的角逐,至于心理习惯的作用,也只有在确定概念系统的前提下才是重要的。
3)哲学讨论要秉持省力原则。
在作者看来,休谟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基本思维原则,就是心理活动其实是按照节省和省力的原则来进行的。我们为什么要把两个相邻的现象,看成彼此之间有因果关系呢?就是因为这样想省力。
在哲学讨论和科学讨论里,我们都要秉持这样一个原则:你如果能够用相对简单的道理说明复杂的现象,那么你就应当偏好相对简单的道理——除非这些道理的确无法将其所面对的现象解释清楚。
18、因果关系的本质。
当讨论到归纳的时候,经常会牵扯到因果,因为二者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我们若要在经验的层面上,对世界上所发生的诸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的话,就特别需要因果关系来帮助我们。
1)因果关系里的时间因子。
但凡有因果关系者,必然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关系,但有时间先后相继,未必保证因果关系。
2)存在感官范围之外的客观因果吗?
客观因果不存在,但感官范围内也有客观性。与科学相关的因果联系应当应该有客观性,这里所说的客观性是指感官范围之内,人与人的观点之间的彼此符合。
19、寻找靠谱的因果配对。
休谟给出的寻找因果关系的方法,就是看作为前提的事件和作为后果的事件,它们彼此之间是不是在时间上前后相续,空间上是否彼此相邻。但这个方法实在太粗糙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前后相续的事件只是偶然的前后相续,彼此之间未必有真实的因果关系。解决因果配对的难题,用穆勒五法。
1、求同法:找到稳定出现的因素
“求同法”,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可能的因果序列中,找到反复出现的、前后相续的事件模型。
“求同法”的条件,就是:你的确观察到了两类事件之间的相续出现的反复重演。
2、求异法:关注异常因素
“求异法”是说,如果导致某一个特定效果出现的先行发生的事件群里面,有一个事件是新出现的,而且,假若这个新事件消失,原本会出现的后续事件就不会发生了,那么,这个新事件很可能是相关后续事件的原因。
使用“求异法”的先决条件是:你的确观察到了某一个新因素的加入导致了结果的发生——注意,你必须保证这个因素的确是新的。
3、求同存异共用法:用异常检验寻常。
将求同法和求异法放在一起用
比如,你用求同法知道了药A,对于治疗某种病很可能是有效的,但是你还不能绝对确定这事,于是你就开了一个新药方,里面没有A——而“A的缺失”本身就是这个新药方的新因素。
“求同求异共用法”的使用,预设了你对环境有一定的调控力,动性色彩会更强的方法。
4、剩余法:以已知确定未知
“剩余法”实际上是选言三段论在归纳当中的一种巧用。
把求同法、求异法与求同求异并用法复合使用排出错误的可能逻辑寻找出真正的因果关系。
5、共变法:谁发生变化了
所谓的“共变法”字面含义就是“一起变起来”(无论是一起变强,还是一起变弱)。
因果关系中原因和后果之间的联系往往有一个强度的问题,此强度本身又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共变契合度:例如原因越强,后果就跟着变强;原因越弱,后果就跟着变弱。若前者变强,后者却没有跟着变强,这就不是共变了。
使用这个方法是有先决条件限制的,即:你的确既有能力控制原因的变化的量,又有能力观测到结果的变化量。同时,你还要保证在控制这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时候,要让那些不相干的因素退出实验现场。
以上5个方法中,前两个方法的运用相对比较被动。也就是说你要真正观察到相同或者相异的现象,才能使用此二法;而后三个方法的运用,则要求探求者付出一定的主观精神努力,特别是对环境进行一些人为的控制和调整,以便找到因果联系。
穆勒五法的运用不能够保证大家最后探寻到的因果关系反映了绝对真理,它只能够保证你找到的因果关系是大致靠谱的。
20、溯因推理。
1)什么溯因推理
溯因法或溯因推理是推理到最佳解释的过程。换句话说,它是开始于事实的集合,并推导出其最佳解释的推理过程。
溯因推理是一种复杂的因果配对方法,它所瞄向的解释,将落实为一些高度抽象的科学规律。对这些规律的表述将牵扯到一些很抽象的大词。这些抽象的解释需要通过溯因推理的方法来得出。
2)具体操作方法
溯因推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所谓的“假设——演绎模型”。对它的一个通俗化表达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3)假设演绎模型开展的4个步骤
3.1)假设:遵从“奥卡姆剃刀原则”
假设就是对于事物之间最抽象的因果联系的猜测。它的来源就是靠一个字“猜”或者是“蒙”。
但是猜也是有条件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猜的大方向不能太离谱,比如,那些明显不合理的猜测,就要被率先过滤掉。
哪些猜测是明显不合理的?
除了那些违背逻辑原则的猜测(如犯下自相矛盾、循环论证等错误的猜测),一个很重要的鉴别原则,就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其内容是:“若非必要,请不要随意增加你的理论对象的数目”——换言之,你的理论模型、你的猜测模型应该尽量简单。
3.2)演绎:在证据和猜测之间搭一座桥
“演绎”的意思就是:从假设的前提出发,推演出某些结果。
这些被演绎出来的结果要具备两方面的性质,第一个性质是,它100%是从前提当中所获得的。第二个是,这样的推论要对实验的验证有用。
3.3)验证和比对:找到足够大的样本空间。
验证这事,说很容易,做往往很难,而且除了劳作方面的辛苦之外,在概念层面上,你还得把验证的结果和你假设演绎出来的推论相对比,看看实验结果是不是验证了它。如果原先的假设没有得到验证,那只能再做另外一个假设,直到你发现一个正确的假设为止。所以,有时候我们要通过溯因推理找到一个正确的因果解释,是非常麻烦的。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在我们通过实验手段对假设进行验证的时候,一定要多做实验,不能因为看到一个正面的例子,就认为你的假设成立了;也不能因为看到一个反例,就认为你的假设不成立——而是要做大量的实验,看看正面证据和反面证据的比例,并由此形成一个足够大的关于证据的样本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