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偃,字希贤,南朝齐梁时期乌伤县香山人,在梁武帝时,征战沙场,镇守北平数十年,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燕国公。告老还乡后,又应达摩之请,主持修建了香山寺。

萧衍废齐建梁,建元天监,史称梁武帝。梁武帝认为经学衰退,玄学盛行是战乱频繁的根源。因此,他竭力提倡儒家的经学。天监四年春,下诏在建康设立五个学馆,每馆置博士一名,负责教授《五经》,学生的生活费用由国家供给,寒门学士也可入学。学成后,经“射策”考试,合格者则授以官职。
楼偃身材魁伟,天资聪慧,能文善武。十六岁就已熟读《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部经典,并涉猎武经,通韬略。因他学识渊博,被郡县荐举入学馆。在“射策”考试时,名列榜首。梁武帝以“文章光洁,义理昭明”拔为第一名,授国子博士。不久,又任命他为都官郎中。三年后,依例升为五兵郎官。
北魏内乱平定后欲收复,因而发生了北平争夺战。梁武帝决定选派一员得力干将去镇守北平。大臣们又提议楼偃担此重任。梁武帝对楼偃说:“卿足智多谋,有你去镇守北平,朕可以高枕无忧了。北平距建康路途遥远,或战或和凭卿裁决;文武官员犯法,当生当死凭卿判定,一律免奏。”并封楼偃为护军上柱国燕国公,御宴三日为楼偃饯行。
楼偃治军,纪律严明,军容整齐,士气旺盛。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异常。在他的影响下,将士们个个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一个月中就打了三次大胜仗,迫使北魏放弃了夺回北平的念头。
楼偃打败北魏军队后,着手治理北平。北平的百姓绝大多数是汉族,不满北魏鲜卑族的统治。楼偃因势利导,把儒家的经学全部搬到北平实施。经过几年的教化,社会风气大为改观,出现了强不凌弱、富不欺贫、出入相友、患难相扶、道不拾遗的好风气。
中大通五年,楼偃已是七十三岁高龄了。他镇守北平整整十八年。梁武帝下诏召回建康。起程时,黎民头顶香案,涕泪交流,夹道送行。并联名写了奏章一道,奏章上写道:“自国公在北平一十八年,盗寇消除,生民乐业,今国公回朝,百姓如失父母,恐祸乱又生,烽烟再起,哀求国公留一子继任。”
楼堰回乡十多年后,因年迈体衰,一病不起。梁太清元年正月十日病逝。御葬香山祖茔之北,在夏堰建祠追祀。至陈朝太建十三年,御赐祠匾“ 堂”。以表楼偃一父三子皆国公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