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水脉,有着众多的走向。上古的水脉,变成了地下河,在地底更深处,与地表的河流暗暗映射。
神话,都市传说,恐怖故事,那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往往都有我们所谓“人性”的痕迹。许多时候,这种痕迹是恐怖,但也与所有潜在的情感有关。
情感,天生注定在表达中只能是潜在的。因为它并非语言的第一服务对象。我们听到特定的科学知识,只要不是缺乏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解能力,一旦理解了可以说就完全理解了。
而情感则不同。人们无法用语言让对方完全把握自己的情感。人人都可以说“我爱你”,但背后的情感必然不同,听者的感受也必然不同。因此才有众多文艺作品曲折跌宕的剧情铺垫,佶屈聱牙的遣词造句,变幻莫测的图像组合,只为了暗示那种极难表达的情感。
这条情感之脉,就是那条地下河。
《虫师》这部作品,用类似都市传说(乡村传说)的手法,有着对这条水脉极明显的暗示倾向。可以说是一条沿着地下河流动的现代河流。
然而,隐喻过于凝滞则失去了生命力。有些时候能感受到生命力,却说不清到底隐喻了哪些东西。这一集在我看来就是如此。可能有几个东西符合隐喻。
1,求死。少女被相亲献祭,陷入了绝望之中,一心求死,而最后真的面对死亡时,却后悔了。现实中求死之人也往往如此,被救回的大多会后悔,发现内心原始的生存欲望。这种欲望甚至不需要特定的意志,而是直接成为一种被重新发现的本能。
2,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与依赖。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属于一种依赖。少女被献祭时陷入了绝望,于是对救了自己命的水虫产生了依赖,以至于甚至愿意化身为虫。心神不定时,人习惯在飘摇中找到一个确定性并死死抓住,有些人甚至会抓一辈子。有些“童年经典”或许就是这种类型,它们在人们缺乏批判审美时掌握了人们的审美,于是便成为他们一辈子的审美。
然而依赖是一个不理性的行为,你无法预判所依赖的事物的走向。就像少女不知道水虫其实是在走向生命的重点,才跟着。
3,渺沧海之一粟。就像《赤壁赋》里阐述的情感。如果把人与自然放在一起对比,总会有些奇妙的感觉。
自然无穷无尽,我们似乎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无穷无尽。自然无穷无尽,但我们似乎不是自然的一部分,瞬间就消逝了。
少女希望与水虫待在一起,融入一种更原初的存在状态。但在意识消散时却又恐惧,与自然疏离。同时,她意识到水虫注定的命运,又产生了同情,与自然亲近。
银古的答案是,人就是人,虫就是虫,自然就是自然。它们之间并不能相容,只是各自存在,甚至各取所需罢了。至多,可以算是相互见证。少女最终接受了自己是人的设定,用自己的力量生活下去。
宿命,也是类似的东西。个体认定自己是某种更广袤的存在的一环,于是给自己设定了意义。但这真的是个体的意义么?还是只是一种自我标榜?如人们从动物界中观察到一些现象,从物理学中学到一些法则,便以此解释自身的意义。这真的能解释么?还是只是自我夸大的标榜?
这三种解释似乎以类似的频率在跳动,指向同一条地下水脉。但暂时在我力所能及不冒险的范围内,已经不适合再勘探。身体的冒险可能成功,精神的冒险必然失败。
或许可以说,以上三者都是一种异化的生活。
网友评论